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历史教案-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历史教案-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历史教案 | 人气:607

标签: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历史教案-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重点强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公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该约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临时约法》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同时它代表了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认识水平。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中华民国成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关于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相关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www.3edu.net):

  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展示图片:列强联合发布的“严守中立”的布告、汉口江面上停泊的列强的军舰、起义的湖北新军和革命军伏击清军。教师应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展示图片:南北双方和谈的代表。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片:孙中山、大总统誓词、上海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参议院,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其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讲述“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时,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展示图片《临时越发》、第一次国务会议。重点强调: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中间穿插放视频资料《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在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四、小结

  教师利用下面的知识结构图总结本课内容。

探究活动

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二、制定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方法。
三、具体步骤:
  1.讨论题目: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2.相关材料:
  材料一: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

  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待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三: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裹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目约法》摘录

  材料四:在诸君目的已达,帝制永无复活之期。而外顾大势,内顾民生,渔利纷乘,哀鸿遍野,阋墙御侮,正在此时。若以爱国始,而以祸国终,诸君明达,当不其然。务望诸君罢兵息民,恢复元气。 ——袁世凯以黎元洪等人名义致护国军将领的电文。
  3.参考论文:
  (一)张磊《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史论文集》,广东省民国史研究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二)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辛亥革命史论文集》,广东省民国史研究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4.双方各自写出相关科学小论文,制作相关媒体资料。
  5.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历史教案-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历史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