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六六教师之家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472

标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年级下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
 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
 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
    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www.zytzx.sdedu.net/ywweb/kejian/chu/k.htm
(2)素材储备
    初中语文朗读磁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
    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
    遽契其舟   坠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4、请思考“探究·练习”
    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5、请背诵《刻舟求剑》
    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
七、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方法归纳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链结生活
    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
九、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巩固练习: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十、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七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