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是记游的另一种写法,立意更高。特点是角度小,开拓深。初一的学生能读,但不一定能读懂。
可看出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的,虽然文中没有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但通过地点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可以明确是竖式结构,学生理解这个结构并不难。
(1-2)起始
(3-7)访友
(8) 呼应开头
下面具体分析“访友”部分:
第(3)段写古桥,分了两个层次:先写看到的古桥、问候古桥;再表达对古桥的赞美之情 。这是“看后赞”。
第(4)段写树:先写树林里的所见;再想象在树的环境中自己变成了树。 这是“看后想”。
第(5)段,这段是重点。用排比的方式罗列了山中的朋友。 每个朋友一两个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运用第二人称。这段与前两段的层次不同:先 称呼;再说话。 这是“看后说”。
第(6)段写石头、写落叶,作者自己融入到落叶“仪式”中去。 这是“看后做”。
第(7)段躲雨时看见蚂蚁,很有感触。 这是“看后感”。
特别提醒:
1、第五段中句有它的写作规律:①运用拟人的称呼;②对事物的形状进行描述,或直述或委婉,用比喻;③融入情感。 这一段是最灵动也最易懂的。
2、第四段是最难懂的,这里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可淡化。
二、教学设计
第一点:
力主学生在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会语言运用的规律,所以以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过程。 可考虑如下方案:
方案A. 整体感知 自由选读 美段欣赏(较难处理)
方案B. 朗读 品读 背读(比较板滞)
方案C. 语言学用课 (角度更小,突出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其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如果重点考虑方案C,可分如下教学板块进行:
1.语言感受活动(约18’) 通过朗读达到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由认读语言到体会情感。
2.语言欣赏活动(约15’) 语言的选读和品读以及语言的积累,但如果时间不够,语言的积累活动不成为教学板块,可以在语言的选读和品读中完成。
3.语言实践活动(约10-12’) 给一个抓手,促进语言的学用。
具体操作:
导入:将第三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进行浓缩,作为课件第一个画面出现。
理由:①表现单元学习的重点;②支撑教学,进行铺垫;③体现学习的内容,即语言的学用。
结尾:用课件的最后一个画面呼应导入时的第一个画面。在内容上稍作升华。
1. 语言感受活动
1)听读(连导入约8’) 将学生引入意境,边听边感受边勾勒①山中访了哪些友,②或文中较生动的词汇。 (老师建议大家读第3、5段)
2)学读(约5’) 缩小范围,精选课文内容,把握情感:第三段学读的重点是读出赞美之情;第五段学读的重 点是读出亲近之情。
3)演读(5’) 再集中缩小教学内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 (教学中心逐渐明晰,教学重点逐渐突出,学生的活动逐渐凸现)
2. 语言欣赏活动
1)给话题让学生活动起来:①我喜欢 。 ②我从这里看出了 。这两个话题由易到难,照顾全班同学都有话说。 例:从“德高望重”可以看出桥的古老;从“你累吗?”可以看出桥的奉献。 开展对语言的欣赏,师先举例,生再自由选读,每个学生只需写一句话。(6-7’) 2)让学生交流,先在小组发言。(2-3’) 起缓冲、调控、热身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由自主的学习合作的学习。
3)学生发言(5’) 老师必须准备30句以上的话,评点时可增加知识的厚度,也可使内容丰富。
4)若有时间,可从语言美方面梳理几点作收束。 如:用词之美、造句之美、情感之美、排比之美、拟人之美等等。
3. 语言实践活动
简单导入:进行创造性学习,假设没有第五段,请全班同学来创作一个新的第五段,写山中的其他朋友,如松鼠等等,仿照第五段的句式:第二人称、比喻句、感叹,每人写一句。 学生一个接一个起来朗读,精彩处鼓掌,也可读一个,评一个。
注意,在学生写的时候要提示对“朋友”的“称呼语”的运用,不要太相同。(这里也可以用“续写”的方式进行,即让学生接着作者的话往下说。)
4.小结:照应语言学用的教学重点,可适当点一点文章的思想内容。
另: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看一看,想一想课后练习一。
3、做一做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练习。
4、你能试着用“ ,你好! ”的句式对山中的动物或景物说一句话吗?
上一篇:(珍珠鸟)说课稿
tag: 初一语文说课,初一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说课稿模板,说课稿 - 语文说课稿 - 初一语文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