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资源:高一第二单元单元练习题

高一语文资源:高一第二单元单元练习题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学习 | 人气:400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一语文资源:高一第二单元单元练习题,

  C.烛之武退秦师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3题。

  李 牧 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

  卒费。目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日:“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

  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

  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

  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

  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i詹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19.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备:防备

  B.牧杜门不出 杜:关闭

  C.乃复强起使将兵 将:带领

  D.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具: 具备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以便宜置吏 市租皆……,为士卒费

  A. B.

  必以长安君为质 为之计深远。

  臣如前,乃敢奉令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C. D.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2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边不得田畜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2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反映了李牧排除干扰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做法的一项是( )

  (1)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2)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3)为约日:“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4)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6)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7)牧日:“王必用我,臣如前,乃敢奉令。”

  (8)李牧至,如故约。

  (9)其余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A.(3)(5)(7)(8) B.(1)(2)(4)(9) C.(2)(4)(6)(8) D.(5)(6)(7)(8)

  23.下列对文意的概括与原文内容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

  A.李牧镇守雁门关时,采用强说保守但不失明智的策略,效果良好。

  B.由于奸臣的谗言,赵王派人代替了李牧,结果损失惨重。

  C.赵王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答应了李牧的条件。李牧又重新回到雁门关。

  D.李牧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战场上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打得匈奴大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4—27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白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吧?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都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必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不时有骑车人闪过。

  背依强斋与静斋那边,几盏( )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 )。我折上了这一小路。三两个戴着耳机、口里正在默默记诵的清华学子与我擦肩而过。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 )。荷塘那边,月亮透过( )着的高大村枝时不时瞟我一眼。

  75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白,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l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一一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好几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等到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

  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75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荆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2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惬意( ) ②袅娜( )( )

  ③蓊蓊郁郁( ) ④煤屑( )

  25.选出空缺处应准确填入的一组词语 ( )

  A.温和 分明 绵延 摇动 B.温馨 鲜明 伸展 扭动

  C.温暖 鲜明 绵亘 摆动 D.温和 分明 绵延 摆动

  26.第三段中“看吧,……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是写景。请回忆《荷塘月色》一文,写出文中与下列句子相对应的描写句。(9分)

  (1)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

  (2)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

  (3)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27.选出下列品读不当的一项 ( )

  A.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写杨柳迎风飘拂,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怀念,“情意眷眷”用得熨贴。)

  B.第七段的画线句运用第二人称,营选出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便于直抒胸臆。

  C.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描绘月光下乔木和灌木的情态,“切割”显其生动,表明月光的强烈、刺目。)

  D.作者笔下的那个发人深思的“永恒的人生命题”指:社会发展了,融人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操守和气节。主要采用的是衬托和比照的方法。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二)参考答案

  l、C(A、yu B、 zhuo D、 xun)

  2、A(B、点缀 C、沧桑 D、没精打采)

  3、D(骋:放任,尽量展开)

  4、B 5、D(句号应该放在括号前面) 6、C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一语文资源:高一第二单元单元练习题》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