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资源: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资源: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学习 | 人气:298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一语文资源: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要求说“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查阅相关资料”,有很大的自由扩展空间。

  【作文例文】

  阳春说“杨柳”

  杨静雅

  阳春一到,最先令人感到春意的可能就是柳树了。柳树又名“ 杨柳”,其得名与隋朝的杨广有关。相传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永济渠,并在两岸大堤遍植柳树护堤.遮阴.食羊。后御笔亲书赐其国姓为杨,遂名“ 杨柳”,悬绸纪念。这便是柳树又名“杨柳”的由来。

  因为杨柳在初春时节发芽,绽放嫩叶,常成为春天的节令特征。我国节气有“ 七九.八九,隔河看柳”的说法。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对柳的描写更为传神地表达了柳对节令特征的敏感反映。

  由于杨柳枝条柳叶柔软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因而古人还以柳比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形容身材苗条,柳眉形容眉毛细长.秀美。《林黛玉进贾府》文中形容其容貌的句子也是很好的例证。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杨贵妃“ 芙蓉如面柳如眉”,就是人们熟知的比喻。

  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有插柳的习俗,宋代风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而且头戴柳帽到郊外踏青。自今清明节扫墓仍有插柳以示纪念的习俗。

  因为“柳”音谐“留”;柳形轻柔,柳性质韧,柳味浓苦,古人折柳送别也就成为了风俗。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分别以后很难见面,亲友别离,难免伤怀。江淹《别赋》中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旧俗,汉乐府诗中有《折杨柳》篇;唐时风俗最盛。《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即旧时我离家时,柳丝飘悠,似有留恋之情,惜别之意。杨柳品性坚韧,不择环境,生命力强。清楮人获说:“送行之人岂无它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人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处可活,为之祝愿耳。”

  柳是苦的,它非但占了个令人难以接受的苦,而且味还是那么的浓重。亲友离别的痛苦,思念之重皆如柳之浓重。后世人常有“折柳”作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由此产生了抒发游子情思的《折柳》曲。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里就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之句。晋陶渊明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他便以“五柳先生”自称,有《五柳先生传》,足见其对柳之钟爱。唐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柳永也有《雨霖铃》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尽了情人别离之情。南宋陆游《游山西村》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有情趣。近代俗语有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简评』 文章以“柳”为话题中心,对“杨柳”名称的由来以及“柳”在古典诗歌中常具有的意象内涵进行了剖析和阐释。可谓是有关柳的常识总结,又非罗列生物学上的知识。具有生动性和知识性。

  文章引用了很多诗词名句,并稍微进行了评鉴,虽然用语并不专业,却也点评到位,能上下沟通,增加了本文的文学感染力。

 

上一页  [1] [2] [3] [4]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一语文资源: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