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资源:绵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第三学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资源:绵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第三学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学习 | 人气:313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一语文资源:绵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第三学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赏

  C.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方:正在,当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火尚足以明也

  C. 而记游者甚众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此余之所得也

  12、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B. 作者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C. 文章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无讥”、“无悔”,这是全文的主旨。

  D. 作者游洞之后,收获很大,从古人的经验中,明白了成功必备“志”、“力”、“物”这三个条件。

  第Ⅱ卷(共76分)

  四、文言翻译和诗歌鉴赏(11分)

  翻译下列句子(7分)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1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以下问题(4分)

  客发笤溪①

  叶 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答:

  。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分)

  答:

  16、默写苏轼《赤壁赋》,从“方其破荆州”到“托遗响于悲风”之间的内容。(共8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2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

www.jiaoshi66.com

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自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8、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

  19、结合全文理解句子含义(4分)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

  20、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参考本文内容,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怎样的感言?(3分)

  。

  六、语言应用(5分)

  21、不用“冷”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寒冷和人的心情,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到200字。

  七、22、作文(40分)

  你想过把“青春”与“色彩”联系起来吗?你想不想为你的青春描一笔与众不同的色彩?请以“我的青春色彩”为题目,写一篇抒情文,诉说你的经历、你的志趣、你的梦想……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一语文资源:绵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第三学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