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题
《鹊桥仙》,是宋代词人秦观写的一首咏七夕的词。“鹊桥仙”是这首词的调名,同时也是词的题目。这种调名和题目一致的例子,在唐、五代的词作中是常见的。到南宋以后,词和音乐的关系愈来愈远,才盛行在调名之外,另标题目,以表明所咏的事物和内容。
(三)阅读上阕
学生朗读,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几句是写这对情侣在奔赴见面地点的路上,写得很有情味。“纤云”就是微云,“飞星”就是流星,“银汉”就是银河。微微的云彩,划过夜空的流星,遥遥的天河,这都是七月七日夜晚的特定的自然景象,不是一般的夜色的描写。以举首仰望的角度来观望那海空澄碧的夜空画面。淡云轻风,群星闪烁,使人感到秋夜的天空是那么晶莹澄澈,辽阔明静。这高远幽深的境界给词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细长柔美的纤云,缕缕如丝,浅淡若絮,悠悠然飘浮在浩淼如海的碧空。
我们可以先在头脑中想象:织女是纺织能手,善织云锦,织出的东西简直可以巧夺天工,胜过云霞的轻盈和绚丽,所以用“纤云弄巧”写她。从中不难看出,她今晚是穿着自织的锦衣去会见她丈夫的。旧时七月七日的晚上,无论宫廷民间,妇女们都要在月下庭中,陈设瓜果,摆下针线,乞求织女赐给她们织布、绣花、缝制衣服的慧心巧手,赐给她们一手好针线活。所以,七夕又叫乞巧节。“弄巧”二字暗寓了这许多丰富的内容。牛郎星比织女星亮些,动感也更强,所以用“飞星传恨”写牛郎。“飞”者,快步如飞也;“恨”者,怨离别之久长也。因有此恨,所以他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妻子。这里暗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长恨歌》中写七月七日晚上杨贵妃和唐明皇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接着就出现了整幅画面:此刻,他俩正从银河两岸沿着鹊桥向一处走去;尽管银河极其宽广,又值黑夜茫茫,但他俩的身影终于越来越靠近了。夜空的云彩像织女织出的云锦,划过夜空的流星像在为她传递夫妻不能团聚的怨恨,这时织女悄悄渡过遥远的天河会牛郎去了。“弄巧”“传恨”“暗度”,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得很有层次,而且,把人物的性格、行为和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逢。“金风”就是秋风,“玉露”就是白露。这是秋日的特定景物。“金风玉露”暗示节令,“风”字前加一“金”字,“露”字前加一“玉”字,显示景物的优美。正所谓“金玉良缘”。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真诚相爱的情侣能得到一夕的相逢,也就胜过了人间无数次的团聚,而且胜过不知多少倍了。真正的爱情是天河也隔绝不了的。有了这种真正的爱情,即使一年一度相逢,也是美好的,可贵的;没有爱的结合,哪怕终生朝夕厮守在一起,也没有意味。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看法,对爱情的看法,和那些通常的观点是迥然不同的。在作者看来,牛郎织女是真正的高尚的爱的胜利者,并不是失败者。
(四)阅读下阕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几句刻画了相逢后的情景。“柔情似水”,是说这织女会牛郎时的一片柔情,比眼前的银河水还清、还柔。以水比情,情深似水,水柔似情,含微波荡漾、长流不断之意。“佳期如梦”,写心态,一年一度相逢,相会之不易,不知有多少情怀要倾诉,既见而惊,惊而后喜,乍一相逢能没有如梦的感觉吗?这一夕相逢的佳期能不如梦境一般美好吗?晏几道有句云:“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既点出了相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这样深情的一对,能够暗渡相逢,而且一年仅此一夕,他们能舍得分开吗?然而不愿意回去而又不得不回去,还得走鹊桥之路,一次短暂的相念却又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这就是恨之所在。这一夕的佳期竟然像梦幻一样倏然而逝,对于牛郎织女就更加感到割爱生分的痛苦。他们那种如泣如诉,流连顾盼,含情脉脉的惜别情状是多么令人感动而心碎啊!不仅如此,作者又以“忍顾鹊桥归路”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那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却成了他们离别的归路,岂肯忍心回顾!一个“忍”字把他们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作品中主人公的感情已经达到高潮,而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同情、惋惜的情感也达到了无法遏止的地步。这一句极力渲染织女感情之深厚、真挚。联系着银河之水,联系着鹊桥之路,由情及景,由景及情,更由情景而深入到人物心理状态的揣摩刻画,委婉含蓄。这正是婉约派词人的特色。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只要两个人的爱情真正是海枯石烂,真正是地久天长,又何必要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至此,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小结:这首词写了纤云、流星、金风、玉露、银河和银河上的鹊桥。它又写了织女的巧,织女的恨。她悄悄地渡过银河,步过鹊桥,去赴一年一度梦寐以求的佳期,心中充满柔情;她一往情深地只顾向鹊桥那边走去,一点也不考虑一夕过后,仍要从这桥上回来,还要去忍受那年复一年的隔绝分离之苦;她只感到两情的久长和这一夕相逢的珍贵和欢乐;她并不追求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觉得这美好的一夕,就胜过了人间的无数,就是永久。这就是七夕织女的情怀。作者处处巧妙地融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去创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完整丰满的。织女牛郎七月七日晚上度过鹊桥相会的故事,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个优美的神话。一切神话,实质上都是人世生活的曲折反映。牛郎织女,男耕女织,夫妻相爱,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愿望。面对这种现实,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悲哀,一种是积极追求。作者笔下的织女,始终是充满希望的,积极乐观的。这正是这首词在思想境界上,高出于同一题材的许多同类作品的地方。
《声声慢》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李清照的著述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声声慢》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注重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以后,词风由清俊旷逸变为悲凉沉郁,多寓故国黎庶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声声慢”为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本首词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几乎全用口语,而韵律感极强。
(二)赏析、诵读、体味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tag: 知识 测试题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