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逡巡:因犹豫而徘徊的样子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5.对文中划线句子,下列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B.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C.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D.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一日十病十愈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9分) 18.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3分)(2)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3分) 1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又名睢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2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2)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它们运用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2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1分)(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2)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3) ,池鱼思故渊。……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4)《短歌行》中抒发了曹操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的两句诗是: , 。(5) ,新妇起严妆。 ,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妁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在村头钓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于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予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22.文中的“地平线”有哪些含义?(4分) 23.文章以“走出地平线”为题目又有哪些好处?(4分) 24.如何理解“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5.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6.下边的诗句中可以用来揭示本文的主旨的有( )( )(选两项,4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写作(本大题50分) 2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将它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
蝶恋花 [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求: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不得抄袭; 4.不得少于600字。
tag: 测试题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