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授予官职
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靠近、迫近
C.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逼迫:威逼强迫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怜悯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 C.夙婴疾病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朝廷对李密“优礼有加”的一组是( )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⑤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段从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两个方面来概括自己坎坷的命运,写得凄切尽情,目的是引起晋武帝的同情。
B.第二段首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既是对晋朝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最后二句明确地提出了奉诏和赡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了悬念。
C.第三段开头就热切赞颂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和措施得当,在“孝”字上巧妙地作文章,中间又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是为了说明我是一个看重名节的人,目的是感化晋武帝,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不能废远”的结论。
D.第上四段在分析了自己和祖母的年纪后提出了“愿乞终养”的陈情目的.全文紧紧围绕”情’来做文章,既有对朝廷的“忠情”,又有对祖母的“孝情”,使文章深切动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考生任选4小题,共8分)
(1)三径就荒, 。携幼入室,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 ,六宫粉黛无前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
(4)袅袅兮秋风, 。 《出师》一表真名世, 。
(5) ,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 。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9题。(18分)
良心的安抚
困难时期,粮食成了全社会的中心,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粮食去。“民以食为天”的平淡警句,在那个时候,彻头彻尾地被我们所理解,牢牢地记在心上。
在普通的家庭里,一天要吃几两粮食,一顿又该怎样分配,成了大家要反复掐算计较的事情,决不可以有半点疏忽。
就是在粮食如此困难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奶奶突然意外地扛回了一袋粮食,是捡来的。天上掉馅饼!足足三十斤重的白面。我们全家都愣了,呆呆地望着那袋粮食,不是大喜,而是惶恐。是谁丢的粮食?
奶奶说,也许是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毛驴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大卡车……奶奶伸出冻红的手,说我守着这袋粮食,在路边等了两个小时。我们心情复杂地望着这袋粮食,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奶奶说,要不,咱就跟这个人买点粮食,只买一碗,只一碗!我们都不明其意。奶奶拿起碗,从口袋里舀出一碗,又将口袋扎紧,拿出十块钱来,将粮食又扛了出去。全家人如释重负。奶奶拿着钱,背着粮食,又到路边上去等候了。直到傍晚,夜幕降临,奶奶又将口袋背了回来。没有人认领这袋粮食。
第二天,我们又从口袋里“买”了一碗粮食,奶奶又拿出十块钱……整整三个月,我们全家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将一口袋粮食“买”光了。小柜上放下了一百多块不知该给谁的钱。在那个冬天,奶奶的心情一直很不安,像做了天大的错事。空空的粮袋,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她甚至神经质地一手攥着钱,一手拿着空粮袋子,三番五次地站在路边,等候那个丢粮的人。
岁月如梭,奶奶的不安,似乎一直都没有化解。后来的年份里,奶奶总要拿出家里的吃食送给邻居。甚至无故地塞给小孩子们钱,为他们买糖果。有一天,奶奶将父亲给她的工资一分不剩地全丢了。奶奶回来不是丧气,而是有些兴高采烈。她不断唠叨着,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就算是还上了。原来,她还是想着那袋粮食。两件事情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奶奶却像是做了某种道义上的补偿。奶奶的这种“交换”虽然可笑,甚至近于迂腐,但我们却能理解她的心情。
在奶奶的晚年岁月里,她因那一袋粮食,而做了许多的善事,很投入地去帮助别人。她常常帮
tag: 测试题 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