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测试题:期中模拟试卷

高二语文测试题:期中模拟试卷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795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二语文测试题:期中模拟试卷,

  一、语言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百舸 沉疴 苛捐杂税 一气呵成

  B.遏止 揭晓 残碑断碣 竭泽而渔

  C.寒暄 渲染 煊赫一时 喧宾夺主

  D.憔悴 淬火 出类拔萃 心力交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就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

  B.说“独立思考”,好像与“向群众学习”相矛盾,离群众越远越好;说“独立思考”,好像必须想入非非,越稀奇古怪越好。

  C.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D.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C.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4、我校的校训是“ ”。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请你对自己说三句话。要求:语言简洁,有文采。(7分)

  二、文言文阅读:(30分)

  (一)课内语段阅读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逝者如斯 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 _______ __

  (3)而吾与子之共适 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也 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句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2分)

  7.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终于积郁释然,作出了超旷达观的解释,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结论,把与清风明月共处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境界。(4分)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课外语段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C.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揉使之然也

  11.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三、古诗文鉴赏、背诵:(16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1)请分析一二句中“断”与“复”两字的妙用。(4分)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

  (2)按照常情,三四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地写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认为这样写合情理吗?为什么?(4分)

  14.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小题2分,共4小题)

  ①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④雄关漫道真如铁, 。从头越, 苍山如海,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

  四、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②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二语文测试题:期中模拟试卷》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