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4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南,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道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的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启朱唇 启( )__________ ②发皓齿 皓( )__________ 2.选文一、二段详细描写了说书女艺人王小玉(白妞)一次演唱的过程。请依据她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从文中找出五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个过程。 演唱的起始: 演唱的发展: 旋律的跌宕: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3.用文字描写演唱是十分困难的。作者运用特殊的比喻——通感,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请找出这些语句,填写下表,并简要说明其好处。 语句①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___________________。 语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 语句③___________________。 语句④___________________。 句号 本体 喻体 相通点 ① ② ③ ④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与王小玉的演唱有什么关系?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 1.①qǐ 开 ②hào 洁白 2.初不甚大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3.①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②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③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④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句号 本体 喻体 相通点 ① 听王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 熨斗熨过,五脏六腑,无一处不伏贴。吃了人参果,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处处伏贴处处畅快 ② 越唱越高的声音 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③ 王小玉婉转的唱腔 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婉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 ④ 王小玉重又扬起的声音 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作用:这种写法是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视觉来设喻,把人们的感觉、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原本只能用耳听且转瞬即逝的音乐,变成可以用心来感受、用眼来看的可感形象,从而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王小玉演唱的妙处。 4.这是侧面描写,用观众评论来烘托王小玉演唱技巧的精妙绝伦。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拟话本:宋元间民间“说话”(讲故事)时所用的底本称“话本”,摹拟“话本”形式而写的短篇小说称“拟话本”。明代,群众爱好宋元话本,书商大量刊行,逐渐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他们从对旧话本的编辑、整理、加工,进而摹拟创制新作。这就出现了首先不是为说话人讲说,而是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摹拟的话本,通常称作“拟话本”。如“三言”“二拍”中的一部分明代文人的作品。(摘自《语文知识词典》) 二、课文析读 杜十娘的“美” 张汉文 1.智勇双全的智慧美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女性形象,承袭了古代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诸如罗敷、刘兰芝等女子身上的智慧美。十娘希望李甲为她赎身,她清楚地知道鸨母的用心,就利用机会,赚得了鸨母只要三百两银子身价的诺言。又怕鸨母失言,用言语激怒她,使她发下“若翻悔时,做猪做狗”的咒愿。这就为她挣脱妓院准备了条件。十娘出院,与鸨母交割,鸨母不料公子有银,黯然变色,似有悔意。十娘以“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相逼。怀着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十娘巧妙地抓住机会,与鸨儿斗智斗勇,终于赎身脱籍。 2.纯贞爱情美 杜十娘在两性相爱上,她要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甚至也不是婚姻。如果仅仅要求婚姻,那么这个愿望对杜十娘来说非常易实现。她当日如若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那么赎身、还家、缔结良缘,不费吹灰之力。既然如此,杜十娘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人间那一份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男女情感——爱情。具体而言: (1)杜十娘追求的那份情感是非物欲的。杜十娘身份低微,被当时的世俗社会当作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辱的对象。出卖色相的生涯使她感受到深重的欺辱和伤害。因此,她急于从良,却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不愿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她从内心里呼唤一种不为物欲和利害关系所左右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关心他人,才能产生包含人性中一切美好成分的真情,包括爱情。 (2)两心如一、心心相印的爱情。杜十娘追求的是一份生死无憾的真情。怎样才是“生死无憾”的真情,杜十娘没有说,但从她不去用百宝箱苟全得到幸福、不去接受被买卖的命运等种种举动,看得出她渴望自己的情人不把自己当做可以随意买卖的烟花,而是相濡以沫的伴侣,她渴望自己与情人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吸引,她在寻求一份人间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情感——两心如一、心心相印的爱情。 (3)不为“礼”所拘的执著追求的“情”。李甲是个愚蠢、懦弱的纨绔子弟,他所贪恋的不过是十娘的姿色;对于十娘的从良,他一直采取消极态度。在李甲心理的天平上,一头是封建礼教、门第观念,一头是十娘的爱情。李甲在这“礼”与“情”的抉择中,他的天平最终倒向“礼”的一边,这绝不仅仅因为狡猾诡诈的孙富的出现和酒楼上一番“高明”的“心腹之谈”,重要的是,李甲对杜十娘最终是“发于情,止于礼”。遵从礼教,遗弃十娘,这是他的必然归宿。这样十娘的苦心经营、勇敢追求,只能被残酷的礼教打得粉碎。此后的十娘,面对着黑暗的社会、卑鄙的小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怀抱百宝箱而沉江。十娘勇敢追求的是一种不为“礼”所拘的与“礼”坚决抗争的情。 3.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所以具有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女性悲剧故事。鲁迅曾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杜十娘的悲剧价值就在于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孜孜追求,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冲破了旧有的等级、尊卑秩序。正如中国古代许多爱情悲剧故事一样,主人公势必在爱情追求的道路上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其悲壮的美学意蕴也就在于此。杜十娘抱匣沉江的那一幕,其悲壮的艺术效果就如焦刘悲剧中的刘兰芝“自挂东南枝”,就如充满浪漫色彩的“梁祝化蝶”,又如咯血死去的林黛玉。比较之下,杜十娘的悲壮力量是更为沉重的。因为不仅仅是诸如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那无形的血盆大口吞噬了她,更有在这种势力摆布下的富豪子弟李甲的负心和孙富的奸诈用心,他们合伙把这一为纯贞爱情而付出的女子推向了绝路,那悲壮的一幕是凄惨的,更是美的——留给了人间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节选自《中学语文参考》2003年3期)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tag: 教学 资料 杜十娘 百宝箱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