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像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在《庄子》书中,庄子对他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境界)还有这样的表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参考译文: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若冰雪一般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
(参考译文:至人神妙极了!山林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而不能使他感到冷,雷霆撼山岳而不能使他受到伤害,狂风激起海浪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这样的至人,驾着云气,骑着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
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
(参考译文:古时候的真人……登高而不发抖,下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
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对这种理想中的逍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只能通过制造各种意象,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式,通过诡谲的语言来表述。这也正是庄子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寓言、比喻来表达他理想中的逍遥境界的原因所在。
三 写作特点
庄子的文章不但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文章本身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儒家经典和其他的先秦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逍遥游》就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
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来展现作者的思想。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庄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可称典范。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第二,想像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李太白》)这个说法很恰当。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
总之,阅读《逍遥游》,或者阅读《庄子》书中的其他文章,都必须了解庄子文章在语言上的这种风格,既要欣赏庄子变换多端的文辞,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不迷失于庄子奇幻的语言和故事当中。
四 对《逍遥游》的进一步理解
以上我们力图按照庄子本来的思路,对《逍遥游》做了全篇的解读。这是学术界比较通行的一种解释。如果我们进一步阅读《逍遥游》,研究庄子的思想,就有必要介绍郭象(约252年—312年)对《逍遥游》的解释,这是古代学者注释《庄子》、研究庄子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对比《逍遥游》原文、郭象的注解和我们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开阔思路,促使我们做深入思考。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成为玄学的经典,当时,谈论《庄子》风行一时,注解《庄子》者有“数十家”(《世说新语·文学》)。玄学家们都研究《庄子》,发挥庄子的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郭象的《庄子注》。此书广泛吸收了当时各家注解《庄子》的成果,综合各家,集其大成,在当时成为玄学发展的顶峰,并取代了各家的《庄子》注本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庄子》的标准注解。
但是,郭象注解《庄子》毕竟是借《庄子》来发挥自己的思想,建立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在很多地方,郭象对《庄子》的注解超出了《庄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其中对《逍遥游》的解释,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郭象对逍遥的理解是:“夫小大虽殊,而方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按照郭象的 理解,世界万物本来就是不同的,比如大鹏体态巨大,它要飞得很高才能飞翔;蜩与学鸠飞得很低,但这完全满足了它们自己的生存;朝菌、蟪蛄很快就死了,大椿则能长寿,这些都是出于事物的本性,并不是出于故意的作为。如果万物都能按其本性而存在,那么就都是逍遥的;反之,违反了本性去计较“小大之辩”,大鹏嘲笑小鸟,小鸟羡慕大鹏,那么就是不逍遥的,也就是不自由的。
郭象对《逍遥游》的解释,在当时就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古代也有学者认为,郭象的《庄子注》深得庄子之旨。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来看,郭象对逍遥的理解与庄子明显不同。郭象曲解了庄子追求的绝对的自由,把实现逍遥落实在现实的社会当中。万事万物按其本性存在就是逍遥。这样,大鹏、蜩与学鸠,朝菌和蟪蛄,大椿,这些相差悬殊的事物,只要安于自己的本性,不心存“小大之辩”,不以自己的状态去菲薄他人,那么就都实现了逍遥。
当然,“诗无达诂”,对庄子的《逍遥游》这篇意义深刻的文章,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郭象的解读是其中一种,而且应该承认,是一种成功的解读。如果我们阅读《逍遥游》,不囿于成说,能够对《逍遥游》做出新的理解,且言之成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总结作者观点。
1.作者用以说明“小大之辩”时用的事例是对举的,如:鹏与野马、尘埃、蜩、学鸠、斥先后构成对举关系;朝菌、蟪蛄和冥灵、大椿构成对举关系。
2.作者推崇的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不需要依恃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二 本题意在让学生正确理解文中很突出的鲲、鹏形象,并进一步探究鹏的意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变化。
tag: 庄子 参考资料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