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初中学习初二学习初二语文学习初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次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次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六六教师之家 | 初二语文学习 | 人气:715

标签:初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初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次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的,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是李?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黑亮亮的木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抓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www.jiaoshi66.com

  ③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号射陵)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自号“耕海潜夫”的射陵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动乱,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器)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蟒蛇、小牙河。俯瞰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东有建军,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站在登瀛桥上,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而是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

  B从瓢城的驰名中可以看出瓢城古韵既有自然之韵更有人文之韵。

  C这篇散文通过对家乡老巷的寻访,绘小巷,描景色,观遗迹故居,颂扬爱国诗人宋曹和民族英雄陆秀夫的高尚气节,最后,点题瓢城得名由来,并写出今日新姿。

  D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并且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简朴,充满哲理。

  10.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2分)

  11.揣摩并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

  1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13.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4分)

  启示:

  理由: 

www.jiaoshi66.com

  (三)阅读文言选段,完成14—17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③,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西湖游记》)

  (①罗纨,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

  1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3分)

  A、《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B、《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随笔性的小品描写景物时,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C、从乙文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有趣,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

  D、甲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而乙文则不同,详写湖光山色,尤其写月景更是不惜笔墨,大肆渲染。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7.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分) 

www.jiaoshi66.com

  三、作文(40分)

  18、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50字。②突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要说真话、抒真情。

  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目

  第三次阶段教学质量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24分)

  (一)积累

  1、驰、谧、邃、ɡuī、qiáo(2分)

  2、①决眦入归鸟②会当凌绝顶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⑥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10分)

  3、A C(3分)

  (二)运用

  4.参考答案:

  (1)删去“选择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1分)

  (2)“而且”改为“或者”;“奇”改为“崎”;(3)“树立”改为“点亮”;

  (4)“苦尽甘来”改为“前功尽弃”或“半途而废”;

  (3分。改对一处得1分,得满3分为止。其它改法合理即可。)

  5. (共5分)

  (1)一家人“两家”话;方言的尴尬;语言障碍;语言代沟……

  (2分。符合画意,语言简洁即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初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次月考测试题(含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初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