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课文里的“源”,因溪水的尽头而得名。又因为溪水两岸种着桃树,桃花落英缤纷,故称“桃花源”,后人简称“桃源”。同时,因本文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幽美之所,现代人一提到“桃花源”,自然就会想到理想美好的地方。如“九寨沟是当代的‘桃花源’,令无数人神往”,其中的“桃花源”就属于旧词新用。
5.对比形成的语境义。
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时也不完全相同。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中的两个“理”,前一个“理”的意思是“管理”;后一个“理”则是“理睬、理会”的意思,与“置之不理”“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可是,谁也没有理谁”中的“理”意思相同。
词语春秋
亦萱:学过方法,做过练习,现在我们来歇歇神。我为大家找来两则词语趣话,一则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看看你对钱的别称 知多少;别一则是一个文学典故,由此你可知我们今天有些词的来历。
钱的别称(节选)
赵立涛
“钱”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人以为“钱”这个字眼过于粗俗、生硬、刺耳,便琢磨出很 多委婉含蓄的名字来称呼它;有人则与它称兄道弟。于是,“钱”逐渐拥有了许多有趣的别名。
阿堵物
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有个大臣叫王衍,崇尚玄学,自命清高,始终不愿意说出“钱”字。但妻子偏要想办法逼着他说。一天晚上,王衍上床休息后,妻子命令婢女在床周 围铺满钱币,使他无法下床行走。王衍早晨醒来,看见满地的钱币挡住去路,就叫来婢女,命令说:“举却(即拿开——编者注)阿堵物!”绝口不提“钱”字。“阿堵物”意为“这个阻挡的东西”。后来,“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名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孔方兄
“孔方兄”始见于西晋鲁褒《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为“孔方兄”,看做亲哥哥,此种人自然是重利轻义。南北朝时,知识分子自标风雅,认为直称“钱”俗气,便依据铜钱 外形(多为外圆内方),以及“钱”的字形(其繁体“钱”右边为两个“戈”,“戈”谐音“哥”),称之为孔方兄。此后,文人墨 客纷纷沿用此称呼。
没奈何
钱最奇怪的别名便是“没奈何”,顾名思义,其义为“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此名来源于南宋张俊。张俊曾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南宋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无怪乎有个演员讥笑他:“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南宋罗点《武陵闻见录》)“没奈何”也一度成为钱的别名。
“钱”除了上述几个别名外,还有“邓通”“青蚨”“上清童子”“盘缠”“不动尊”等别名,各有各的来历。民国初年,因发行的银币上有袁世凯的头像,钱被称为“袁大头”;新中国成立后,十元面额人民币面上印有“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钱”被称为“大团结”。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的别名仍在不断演变,例如陕西人将面值一百元的钞票诙谐地称为“幺洞洞”。
(选自《咬文嚼字》2010年第9期,有删改)
八斗才
伍玉成
东晋时期,有位著名诗人叫谢灵运。他小名叫客儿,所以又称谢客。他出身东晋的大族,是名将谢玄的孙子。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文章、诗歌都写得很好,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颜延之同为长江以东第一流的文学家。
谢灵运酷爱山水,曾遍游名山大川,创作了很多诗篇,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位奠基者。他文笔奔放,词藻丰富,很有才华。但是他为人骄傲,自命不凡,常常看不起同时代的一些诗人。
尽管这样,谢灵运对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却是非常佩服。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他才华横溢,是建安时期著名的作家,留下了诗歌、辞赋、散文等二百余篇作品,尤其是诗歌成就突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词采华丽,很有感染力。
曹植文思非常敏捷,构思很快。据说,曹丕当上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于是把曹植找来,命他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就要将他处死。七步之内,这是多么短暂的时间,这不是故意为难么!很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曹植面对 着兄长的刁难,既伤心又沉着。他一边踱着步子,一边构思,还没走完七步,就吟出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来。极短的时间内把诗写了出来,终于避免了一次迫害。这样就留下了七步成诗的故事。
对这位有名的曹植,谢灵运佩服极了,所以他曾对人讲:“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余者共分一斗。”这意思是说,天下的才华,若有一石(十斗)的话,那么曹植就占了十分之八,我谢灵运只占十分之一,另外社会上有才华的人士共分那十分之一。可见他对曹植的推崇。
由谢灵运的话,产生了一个 词叫“八斗才”,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过去形容才学很好,往往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所以“八斗”“八斗才”就成了对文才高超的一种赞美之词。如:才高八斗,八斗之才等。
(选自《青少年必读的200个词语故事》,中国言实出版社)
词语辨析
说“繁”道“烦”
庄涛
“繁”与“烦”不好区分,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繁乱”也作“烦乱”,“繁难”也作“烦难”,“繁杂”也作“烦杂” ;“繁琐”同“烦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兄亦弟,难解难分,搅成了一锅粥。
繁、烦的纠缠,很早就开始了。
繁,本写作“緐”。左面是个“每”字,“母”表示女性,上面部分形如头上的饰物;右面的“系”字,用来会意饰物的数量。“緐”的意思是什么呢?用上邓小平同志引用过的一句话:维吾尔族姑娘头上的辫子——多!“緐”后来写作“繁”,增加了一个反文旁。这个“攵”是“支”的变形,犹如手上拿着教棒,把头上的饰物一一展示给别人看,这就进一步突出了“多”。繁花似锦、繁星满天、繁弦急管、繁文缛节,用的都是“繁”的本义。
烦,也是个会意字。《说文》中的解释是:“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稍有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 在汉字中“页”代表头,头上冒出火来,可见是发热的症状。而头上的火其实来自内心的火,是情绪无法得到正常宣泄的一种状态,故“烦”多用来指心情的苦闷。什么心烦意乱啊,烦躁不安啊,眼不见心不烦啊,这个烦那个烦,说到底都是心烦。
如果到此为止,繁、烦二字并不难区分:“繁”是繁多,“烦”是烦心。前者是客观的,是一种数量上的强调;后者是主观的,是一种情绪上的渲染。
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在现实生活中,繁、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外界的事物往往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客观的繁会引起主观的烦。“繁”是“烦”的原因,“烦”是“繁”的结果。这样一来,“烦”在古代便可借用作“繁”,繁、烦二字自然成了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一大批的异形词正是因此而产生的。
那么,究竟怎样解开这一疙瘩呢?我看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各就各位。凡是和数量有关的,用“繁”;凡是和情绪有关的,用“烦”。
比如“繁冗”。“冗”,按《说文》的解释,是“人在屋下,无田事”。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于是引申出多余的意思。繁是多,冗也是多,故应以“繁冗”作为首选词形,用来表示事务又多又杂或者文字又臭又长。
比如“烦扰”。“扰”的古字右边为一猴类动物,让人联想到打扰、骚扰的意思;而“烦”同样也是情绪受到干扰。有鉴于此,在表示精神上的郁闷和不安时,自然应以“烦扰”作为首选词形。
不过,需要提请注意的是,有些词语看似异形词,其实各有侧重,那就不必强行定于一尊。
比如“繁乱”和“烦乱”。“繁乱”指的是事物头绪繁多以致显得混乱,这是一种客观描述;而“烦乱”其实就是心烦意乱,是一种情绪状态。
类似词语,还可举出一些。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繁而又烦的文字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选自《咬文嚼字》2008年第5期,有删改)
今日作业
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 一些小村庄。
(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 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tag: 资源 中考语文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大全,初中学习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识字与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