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复习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推理并掌握新的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德育目标:意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刻影响,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层层推进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强调促使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
2.导入新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被分为热量五带,高低纬度间存在着热量的差异,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多媒体展示此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
(一)单圈环流
师:刚才同学们画的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因为在这个热力环流中存在着很多假设条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假设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总结如下:
1.地球不自转。
2.地球不公转。
3.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平坦,无海陆之分)
4.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5.无大气异常现象。
师:当我们把这些假设条件一个个去掉后,全球的大气环流又是什么样呢?
(二)三圈环流
1.地球有自转
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就必须考虑地转偏向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而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多媒体展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示意图。
2.地球有公转
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季风环流
3.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
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多媒体展示:全球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全球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学生活动:
比较:7月北纬30°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
1月北纬60°处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
师:(总结)冬、夏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大陆东岸,风向会随着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形成季风环流。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多媒体展示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
学生活动:分析比较东亚和南亚的季风环流形成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如南亚的季风环流。
4.地球表面有地形的差异
地表的地形差异,尤其是大范围的地形单元也会影响大气环流,如青藏高原等。小尺度的地形也会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总之,地形的差异会使大气环流变得更加复杂。
师:除以上因素影响大气环流外,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呢?
学生回答:1.人类活动,如“温室效应”等。
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妮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师:(总结)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知识结构图: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到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同时同学们也提到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大气环流。那么,现在全球的大气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呢?同学们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办一份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各组办一份地理报。
目的:
1.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环境保护专栏。
2.为后面学习“大气环境保护”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