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二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教案 | 人气:874

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二,
  4.教师和学生共同分角朗读,从“洋先生”至“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要读出假洋鬼子的趾高气扬,阿Q的卑躬屈膝,赵白眼的狐假虎威。
  提问:① 联系上一段文字,作者是怎样描写假洋鬼子的形象的?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整理成板书: 
  ② 假洋鬼子原是因留洋而剪了辫子的,为什么又重新留起辫子来?又为什么不梳辫子而“拆开了披在肩背上?学生议论 、发言。教师小结:他留洋回来还是清皇朝,留起辫子才能“做大官”。革命发生后,他因剪过辫子,便剩机进城去投机革命。一看城里只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实质并不变,于是回到未庄后继续留他的辫子。但凭他那敏锐的嗅觉,革命后总跟革命前有所不同,因此,他把头发披散在肩上,好为他今后的行动留有选择进退的余地。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成功,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两面派嘴脸,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辛辣嘲讽和无情鞭挞。
  ③ 联系前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去找假洋鬼子前后的心情的?这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整理成板书
  阿Q的心情变化,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的革命愿望从失意到破灭的过程,“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阿Q结识革命党的失败,是假洋鬼子们扼杀的结果,也是辛亥革命本身不彻底所造成的,而他自身的愚昧、落后也注定了他只能有这个唯一的结局。
  板书 阿Q对革命态度 神往——失意——破灭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二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5.请一个学生朗读,从“有一天”至“两只脚却没有动”。全节的声调略低,语气急促,稍带神秘感,“宁式床”要读重音。
  释疑:既转弯:转弯以后;既,已经,这里作“以后”更通。
  提问:这节叙述赵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小结:①反映了革命以后没有解决根本的矛盾,致使社会秩序混乱,给趁火打劫之徒大开方便之门。“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本书第九章“大团圆”)。 ②与课文开头举人老爷下乡寄放箱子相呼应,交待了箱子的去向。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却抢去他的箱子,具有讽刺意味。 ③呼应阿Q的革命狂想。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雾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图景跟 眼前的真实的抢劫行动混杂起来,让阿Q错把抢劫当革命。他多想参加啊,“两脚却没有动”。因为事先“他们不来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准他革命。 ④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铺垫。不论是参加革命党还是参与抢劫,他两脚都没动,结果却被枪毙了,这就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们在无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时,更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表示强烈的愤恨,也对革命的不彻底表示深深的遗憾。
  6.教师朗读最后两段。
  释疑:末一段三个破折号的用法:第一个解释说明,第二个跳跃式地转换话题,第三个语气不连贯。
  提问:未庄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议论、发言。教师不断重复一些词语:黑暗、寂静、太平、更漆黑、关好大门等。并在本课时开头板书的未庄(环境)……后加“太平”两字。小结:未庄经历了不安、骚动之后又一切恢复了太平,不过更“漆黑”了。
  教师讲解末一段:阿Q革命彻底失败了,末一段作者以大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阿Q对失败原因的检讨:假洋鬼子不准我造反”。怎么办?阿Q又祭起了他唯一的法宝——精神胜利,“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要告一状”,把假洋鬼子“抓进县里去杀头”,结果自己却被枪毙了,多么令人辛酸的幽默!
  二、布置作业。
  1.抄录本课的多音词。
  2.复习全文,思考:①本文的环境描写。②阿Q是怎样一个形象?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简要情节提纲。
  2.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3.简介阿Q的精神胜利法。
  4.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情节简纲。
  提问:请各用三个词概括未庄、阿Q、假洋鬼子之流在革命中的表现,我们都称之为三部曲。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板书:
  未庄革命三部曲 不安——骚动——太平
  阿Q革命三部曲 神往——失意——破灭
  假洋鬼子等反革命三部曲 惊恐——投机——夺权
  二、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环境描写。
  提问: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未庄是一个十分偏僻的乡村,只有一条河流跟城里相通,“革命要进城”的消息就是通过水路传到乡下的。消息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人心摇动,尤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更是惊恐不安,只有阿Q感到“快意”,决心“投降革命党”。可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却抢先一步去静修庵革了命,又跟城里的革命党取得了联系,挂起了银桃子,夺取了革命成果。阿Q的革命愿望被扼杀了。未庄经过一阵不发、骚动后,又恢复了太平,不过“土谷祠里更漆黑”。
  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革命丝毫未触动地主阶级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统治基础,广大农民始终受着他们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精神上更长期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相互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即使像阿Q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雇农,出于本能的生存愿望,幻想改变一下受损害受侮辱的境况,也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自身觉悟的落后,投靠革命而无门,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作者正是通过未庄的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典型的概括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社会的特点,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所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全貌。
  2.阿Q形象。
  提问:简单回顾阿Q的革命三部曲,分析阿Q的形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生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的未庄。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陕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着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这在节选课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是他第一个勇敢地喊出了“造反”的呼声,他又认为“造反是杀头的罪名”。他那模糊而幼雅的三点革命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他改变长期屈辱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已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严重地步。阿Q这种芜杂而落后的思想,注定了他“投降革命党”的失败。
  阿Q参加革命的全部过程,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有自发革命的要求,在革命党深入农村之前,也只能以这种自私落后的思想理解革命,而只能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而不自觉。正是由于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来掩盖屈辱和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存自己的地主阶级所窃取,真正欢迎革命的阿Q便不要避免地遭到悲惨的结局。
  3.阿Q的精神胜利法。
  提问,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包括哪些方面?课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
  教师讲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的形成,便在阿Q身上表现为独特的个性,如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二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节选部分表现得很鲜明,例如当他想投降革命党时,便又飘飘然起来,“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是他的俘虏”。再如在街上同赵太爷、赵白眼的对话,阿Q在梦中的胜利,在静修庵对尼姑的发问,对小D盘辫子的态度,对假洋鬼子提出投降革命党的要求和结尾要告假洋鬼子一状等。在其他章节里比较有名的例子还有:被人打后,用“总算被儿子打了”来解脱,当别人连“儿子打老子”也不准他说时,他便说:“打虫豸,好不好?”转身“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心满意足”。当他的肩上“啪啪”挨了几下假洋鬼子“哭丧棒”的抽打后,却迁怒于小尼姑,用手摸了她的头皮,便又飘飘然了。这些都是“阿Q式”的,明显地表露着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二》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