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设计1,
4.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
第五部分:(17、18段)
展望未来,寄托希望,这是全篇的概括、总结,又是主题的升华、提高。
纵观全篇,从中国革命历史谈到北大百年历程,从五四光荣传统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从世界的迅猛发展谈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对教育的任务要求。最后由“北大同学”及于“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再及于“全国各界青年”,表明这不是一篇仅限于北大校庆的应景文章,也非仅限于教育领域的普通演讲,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战略全局性和历史长期性的指导性文献。
五、回顾全文,体会理清文章总体思路的一些方法(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帮助梳理、总结)
通过前面的讲析我们已经明确,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段落间、句子间是怎样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好文章的思路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首先表现为结构的条理性。所以我们在理清思路时,往往是分析文章结构的条理性,探究段落间的层次关系,理清材料组织所依从的顺序。但仅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了段意并不等于理清了思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样安排结构的道理。思路的总的依据和出发点、归宿点是文章的主旨,因此还要在整体感知,初步把握主旨的前提下去探究思路、理清脉络,从而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的,理清总体思路,我们大致可以分作这样几步:
第一步:整体把握课文,根据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步:概括出各段中心。
第三步:探究思路。我们可以自觉设置问题,对这一思路的展开提出质疑,在解疑中达到对作者的理解。也可以进行多角度思维,假设出多种结构安排,将文章思路与自己的设想作比较,从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构思。
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关注文章上下文照应、衔接的语言线索,明确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弄清全篇的写作顺序,理解上下文意义的内在联系等,这样便可以较准确地理清文章总体思路,以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全篇。
六、布置作业:
1.回答问题:
①北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②为什么“此时此刻”,江总书记会想到自己五十年前的大学岁月?这一部分具有怎样的作用?
2.任选一段作理清局部思路的训练。
3.找出初中第五册《最后一次讲演》及高一课本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章,体味三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色。
资料附录:
(一)词语
1.民不聊生:人民没有办法生活。(聊:凭借。)
2.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
3.砥砺:磨炼。
4.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
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1996年,由总部设在巴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该组织在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二)关于“北大”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i匕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设计1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三)课文涉及的相关信息:
1.戊戌变法
发生于戊戌年(1898)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想在保持皇权的基础上由皇帝自上而下地变法维新,实行改良。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改良派主张,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但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9月21日,慈禧把光绪皇帝囚禁中南海瀛台,废除一切新法令,变法失败。因变法共经历103天,历史上又称作“百日维新”。
在民族尚未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提出“兴学图强”,希望以废八股、学西学来拯救国家是不切实际的,证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戊戌变法有其进步的意义。
2.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
1915年起,一场以爱国救亡为主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率先在北大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马寅初、马叙伦、李四光等一大批学者和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云集北大,民主、科学精神日趋浓厚。陈独秀等主编的《新青年》,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北大学生编的《新潮》及稍后鲁迅大力支持的《语丝》等刊物均是以北大为基地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9年5月4日,北大率先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为唤起民众觉醒、挽救民族危亡贡献了力量,被公认为主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同时,北大还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基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衣胞之地和我党早期活动的主要场所。自1918年始,以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大钊为代表,北大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在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力量。1920年李大钊发起创立了中南北方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发展13名党员。据统计,党的“一大”前全国8个地方党组织主要领导人中有6位是北大师生或校友;全国仅有的53位党员中有21名北大师生或校友;参加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5位北大的师生或校友。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大的广大爱国进步师生发扬“五四”精神,从“三·一八”惨案到“一·二一”惨案,从“一二·九”运动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都站在最前列,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北大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大历来开风气之先,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众多学科,都是在北大率先创立的。50年代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物理研究室,6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进入了用人工合成方法研究蛋白质的新阶段。70年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80年代北大方正研制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人光与电的时代。
如今,在北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378人,仅在北大地质学系学习和工作过的就达57人,中科院数学学部三分之二的院士来自北大,我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4位学者也均出自北大。可以说北大人创造的学术成果不仅对北大,而且对中国的文化科学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北大不愧为“学术殿堂”“文化重镇”和“人才宝库”。
4.“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稀,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