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三语文教案 | 人气:305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3.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教师归纳:

  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

  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

  4.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教师归纳:

  “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代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三、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捕写充分表现了周瑜、蒋干、曹操的性格特征。(用提问、讨论、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周瑜:

  1.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

教师归纳: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2.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归纳: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3.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①“间干至,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③“瑜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④(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将干。

  ⑤“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⑥(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关于蒋干: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教师归纳: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位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关于曹操: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有否有不同之处?

教师归纳: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致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臣子。

  四、布置作业(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啊?

  再次阅读课文,准备[思考和练习]第四、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文言语句,复述课文的故可梗概。

  教学过程

  一、《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并补充若干语句进行练习。完成后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评定、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想一个什么计策打败他们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来你一向都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你看)我们(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弃足啊?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的心思高深莫测,不是几句话能把他劝降过来的。

  下面是补充的练习,可以用口头作业的方式进行:

  1.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作战不用心啊!

  2.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你既然担任水军都督,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办,何必向我报告?

  3.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这是很懂得(训练)水军的方法的啊!

  4.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您这样对待老朋友,那我就走吧!

  5.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我在这里恐怕耽误都督的工作,暂且告别吧。

  6.子翼干事若何?

   ——子翼,(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二、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复述前,可以让学生略作准备。复述时要求组织进故事中关键性的词语。复述不超过三分钟(约500字)。

  下面是供参考用的故事梗概。带点的是关键性词语,可衙先告诉同学。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伏,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

  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三、作业。

  课内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1]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相关文章

tag: 群英会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高三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