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三国演义》,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一、介绍《三国演义》及课文故事的背景。
提问:
1.《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著作?作者是谁?它与《三国志》有什么不同?
2.《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吗?
教师归纳: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三国志》则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予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提问: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刘双方的军事部署吗?
教师归纳: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四忌,“北军不熟水战”是他致命的弱点。周瑜就用心研究如何抓住对方的弱点击败曹兵。正好这时周瑜幼年的同窗蒋干受曹操之命前来说降,周瑜来个将计就计,诱使蒋干带回一封假信,借曹操之手把曹操手下的水兵都督蔡瑁、张允杀死,使曹操失去了指挥水战的得力将领。这样就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阅读课文,解释词语,归纳段意。(课文由学生分段朗读或默读。课本已有注释的词语此教案从略。)
第1自然段:
词语:
1.“遣使送书至”中的“遣”,派遣,“书”,书信。
2.“喝斩来使”中的“喝”,喝令,下令;“斩”,杀。
3.“鸣鼓”,击鼓。击鼓是古代作战时的进军信号。
段意:
周瑜毁书斩使。
第2自然段:
词语:
1.“应弦而倒”,意为被箭射中而倒下。“弦”,弓弦,这里代替箭。
2.“便宜从事”中的“便宜”,指方便,便利。
3.“禀”,读bǐng,报告。
段意:
周瑜初战告捷。
第3自然段:
词语:
1.“迤逦”,读yǐlǐ,曲折连绵。这里形容船只在水中行进的样子。
2.“窥”念kuī,从隐蔽处偷偷地看。
3.“深得水军之妙”,很懂得(训练、指挥)水军的奥妙。
4.“谙习”,熟悉,熟练。谙,读ān。
段意:
周瑜暗窥曹营水寨,决心设计先除蔡、张二人。
第4自然段:
词语:
1.“同窗”,同学。
2.“说此人来降”中的“说”,读shuì,意为劝别人听自己的意见。
3.“相厚”,(交情)深厚。
4.“将何物去”中的“将”,携带的意思。
5.“径”,走近路。
段意:
蒋干自荐,往江南说降周瑜。
第5自然段:
词语:
1.“昂然”,抬着头,一种自信和得意的样子。
2.“无恙”,没有毛病。犹如现代“身体好吗”之类的问候语。
3.“良苦”,很辛苦。“良”,很,甚至。
段意:
周瑜先发制人,阻制蒋干说降。
第6自然段:
词语:
1.“偏裨”,偏将,裨将,古代的副职军官。裨,读pí。
2“佯”,假装。
段意:
群英大会,周瑜向蒋干显示地位、实力,使蒋干慑服。
第7自然段:
词语:
1.“同榻”,同床(而卧)。榻,床,读tà。
2.“抵足而眠”,同枕而睡的意思。抵足,足相碰。
3.“狼籍”,亦写作“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
4.“麾下”,主帅的旌旗之下,是古时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挥军队的旗帜,读huī。
段意:
周瑜佯醉,诱蒋干读假信,入圈套。
第8自然段:
词语:
1.“忽觉之状”,忽然醒来的样子。
2.“潜”,偷偷地。
段意:
蒋干中计窃书。
第9自然段:
词语:
1.“乞退左右”,请求让身边的人退下,回避。
2.“省悟”,觉悟到,省,读xǐng。
段意:
曹操中计,斩蔡瑁、张允二将。
第10自然段:
段意:
周瑜闻报大喜,反间计成功。
三、概括情节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归纳:
开端:(第1—3自然段)周瑜决定设计除掉蔡瑁、张允二人。
发展:(第4—6自然段)周瑜利用蒋干实施反间计,大会群英,制止蒋干说降。
高潮:(第7、8自然段)周瑜佯醉泄密,蒋干窃书中计。
结局:(第9自然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将。
尾声:(第10自然段)周瑜闻报,为反间计成功而喜。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思考〔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后面的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情节安排的巧妙周密,分析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学生按情节提纲讲述故事情节。
二、讲析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周密。(可以通过下列问题的讨论,理解这一特点。)
1.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
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代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2.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tag: 群英会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