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这是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一章的第二节。本即可世纪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之后讲述我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是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全面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节课又是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这一节内容的展示平台,与下一节的内容又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结合教学大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统治者及相关情况;了解历史事件盘庚迁殷、国人暴动;了解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 2:能力目标:通过对以上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学生能够形成或初步形成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历史发展的兴衰之道。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农垦总局子弟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水平差距很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使学生全面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确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必须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设计由浅入深的多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又能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问题设计的合理既能使学生有的放矢,感觉有成就感,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趋于统一,我将其设计为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原因及启示,之所以这样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课力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整理过程,使学生形成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我们,我国奴隶社会历经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前后长达两千多年的过程,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都是由都是历经了兴起、强盛、衰亡这样一个过程,从表面现象上看好象就是一个循环过程。我力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历史总是先前发展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措施能够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则其兴,否则则亡。 我的教学设想是力图通过以下三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和综合测试都要求教学模式是发散型、民主型、开放式、互动式的,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社会,形成整体或系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就某一知识点或某种社会现象,开展学科内或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通用性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开放、和谐、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这节课我就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一种研究的氛围,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发现、明确知识点;并透过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其优点是:教师的主导弹性大,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2: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与特定社会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心理情感、思维方式、言行品格等品质的总称。现代教育历年特别要求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力度。因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要经过学习积累,而且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本节课中,我在与同学们共同研究我国的奴隶社会情况时,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多次提供在料,引导学生将中外奴隶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加以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 3:培养创新思维品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要求,而培养创造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即引导学生善于根据客观事实独立思考,不惟书、不惟师、不轻信、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如,在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王朝的兴衰原因进行分析中,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根据教材内容和所给材料,你能想象奴隶们的生活状况吗? 问题2:归纳夏、商、西周的兴亡原因? 问题3:从奴隶制王朝的兴亡原因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以上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又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略)tag: 高中历史说课稿,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高中历史说课模板,说课稿 - 历史|地理|政治说课稿 - 高中历史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