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范文网心得体会观后感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六六教师之家 | 观后感 | 人气:939

标签:电影观后感,观后感500字,观后感400字,观后感300字,http://www.jiaoshi66.com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属政体问题,也是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问题。我国社会从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起,即面临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这一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中央朝廷中君权与相权(将权)的矛盾,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从夏朝始,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以迄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都围绕着上述矛盾展开一系列尖锐残酷的斗争,呈现曲折的发展过程。总的趋势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不断扩大与加强,直到最后形成帝皇成一人独裁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对于历史上集权与分权的矛盾,王船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基本思想是:在维护君主集权的前提下,对宰相大臣实行必要的分权,在保证中央朝廷集权的前提下,对各级地方政府实行必要的分权。矛头所指,主要是皇帝一人专制独裁,同时也防止宰相擅权和地方分裂割据。为了阐明自己赞成中央集权的主张,王船山首先明确肯定郡县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他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注:《读通鉴论》卷一。)指出郡县制的根本优点就是能保证中央君主集权,天下统一,防止地方分裂割据。但是,王船山又坚决反对人们从“家天下”的私心出发
,藉口巩固中央君主集权而不信任宰相大臣,更不信任地方长官,将天下权力集中于中央,进而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搞皇帝一人专制独裁。王船山尖锐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凡搞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的都没有好下场。正是有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王船山设想建立一种既能防止君主一人专制独裁,又能防止宰相擅权和地方割据的合理的权力结构:从中央朝廷来说,他主张仿效隋文帝设“左右仆射”或唐高宗设“三公”的作法。指出这种作法的好处是,在保证君主集权的前提下,既可防止因只设一名宰相而可能引起的或是因宰相权力过大而导致擅权,或是因宰相政务过繁而终于渎职的弊病,“乃相臣以一人而代天子,则权下擅而事亦冗,而不给予治”(注:《读通鉴论》卷十九。);又可防止因宰相设置过多,以致相互之间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互相扯皮,互相推诿责任的弊病,“多置相而互相诿,则责不专,而同异竟起以相挠”(注:《读通鉴论》卷十九。)。至于相权与将权的关系,王船山则本着“文武固不可合”(注:《读通鉴论》卷五。)的原则,主张“相可使之御将而不可使为将”,而将则“不可分相之权”,“大将军”不可“总经纬之任”(注:《读通鉴论》卷五。),以免导致“授天下于外戚武臣之手”(注:《读通鉴论》卷五
。)的后果。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说,王船山同样首先肯定中央集权是前提。他说:“郡县之天下,揽九州于一握”。这“一握”,既是君主之“握”,也是中央朝廷之“握”。君主通过中央朝廷礼、兵、刑、户、吏、工各部总揽天下大权。然而,他又强调指出,君主和中央朝廷总揽天下大权,决不应绕过各级地方政权的阶梯,不应任意侵夺地方长官的权力,而应通过自下而上按县、郡、州的政权阶梯“以绪相因”地、逐级将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从而让各级地方政府都具有自己范围内的实权。否则,如果皇帝或上级长官打破这种权力结构和秩序,特别是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于“编氓”,就不仅会因无视位居底层人民“识知事力情伪至不齐全”情况的复杂性而导致命令有错,而且会使得地方长官因感到自己没有实权而怠于政务,不负责任,这种“守令益旷”(注:《读通鉴论》卷十六。)的结果必定是“奸民益逞,懦民益困”,最后是“天下乱”,“国必亡”(注:《读通鉴论》卷十六。)。因此,王船山的结论是:在郡县制时代,皇帝和中央朝廷总揽天下之权必须实行层层“分统”之法,皇帝和中央朝廷“分期统于州”;州牧刺史“分其统于郡”;郡守“分其统于县”,总之“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注:《读通鉴论》卷十六。)。
“分统”者,分权也。王船山是主张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实行地方分权,在地方分权的基础上实行中央集权的。
关于“民变”。
“民变”,从本质上说,是国内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表现,由于它最直接现实地威胁着统治者的生存,所以成为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关注的中心。或者说,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的一切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从一个最主要的方面说,都是为防治“民变”服务的。王船山作为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在“民变”问题上,基本上是继承传统观点,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所发挥,甚至不乏精彩之笔,但在总体上则无新的突破。
从理论上看,王船山主要是继承传统的“民变”三论。这就是:“民变”可畏论;“官逼民反”论和“大逆不道”论。王船山是认为“民变”可畏的。他说:“张角起而汉裂,黄巢起而唐倾”(注:《读通鉴论》卷二十六。),就明白地告诉人们,“民变”之可畏就在于它足以促使一代封建王朝覆灭。然而他较之前辈深刻之处则在于进一步分析了“民变”导致一代封建王朝覆亡所经由的环节。王船山指出:尽管“民变”可畏,但历史上的“民变”乃至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却都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取代某一封建王朝。这原因就在于农民起义虽能在一时“横行天下”,但终究不过是“流寇之雄”(注:《读通鉴论》卷二十七。),他们到处战斗,却“无尺地一民为其所据”(注:《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没有任何根据地;特别是一旦取得巨大胜利便昏昏然“淫纵”无已,腐化堕落,因而农民起义最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仅此而言,“民变”似乎并不可畏,而它之所以可畏是在于,起义将极大地损伤国家元气,从而激化统治集团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进而激化与外族的矛盾,导致外族入侵。“民变”正是通过加深和激化这两种矛盾而促使一代封建王朝覆灭的。王船山的这种分析显然是精彩的,它把传统的“民变”可畏论大大地深化了一
步。像传统观点一样,王船山也持“官逼民反”论。即认为“民变”的发生主要是统治者实行严刑罚、重赋敛、“渴泽而渔”的政策的结果。而王船山的新论证则在于更深入地指出,有的时候,即使是皇帝未必十分昏庸腐朽,正常的赋税未必奇重,统治集团内部也未出现严重的分裂和叛乱,没有外族入侵,甚至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仅仅是因为朝廷对下吏管治不当,致使下吏欺上压下,贪贿横行,也会召致“官逼民反”。按王船山的说法就是:“君愈疑,臣愈诈,治象愈饰,奸蔽愈滋,小节愈严,大贪愈纵,天子以综核御大臣,大臣以综核循有司,有司以综核御百姓,而弄法饰非者骄以玩,扑愿自保者罹于凶,民安得不饥寒而攘臂以起哉!”(注:《读通鉴论》卷二十六。)王船山更是坚持“大逆不道”论的。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从理论上提出“君子与小人之辨”和“庶民禽兽论”加以论证。荒谬地认为,君子与小人,实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别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君子存之,则小人去之矣”(注:《误解》。);并认为这种区别的形成是自然界“二气五行博合灵妙”的结果,因而是不可更改的;由此进而得出的逻辑便是,君子统治小人,统治者剥削庶民百姓乃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事情。王船山尖锐批判
有人认为统治者剥削庶民百姓是刮削“民脂民膏”的观点,抨击“民脂民膏”说是否定君主、否定官吏、否定管理教化,使“人道夷于禽兽”的“谬论”(注:《宋论》。);更猛烈地攻击庶民百姓因饥寒所迫起来造反是紊乱纲常,导致“礼教凌迟”、“人道永灭”的大逆不道(注:《读通鉴论》卷十四。),必须坚决加以剿灭之。正是基于上述三论,王船山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民变”的方略,概言之就是:在“民变”发生之前,统治者应从“公天下”和重民思想出发,实行“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方针和政策,决不可搞“竭泽而渔”,对人民实行无限度的悛削,以尽可能防止“民变”的发生。在“民变”发生之后,尤其是出现了农民起义之时,统治者则必须当机立断,“大举天下之兵以临之”,坚决予以武力镇压,决不可心慈手软。在暴力镇压的过程中,对敢于顽强抵抗而被打败的起义军,必须“歼其渠魁而籍其党与,以为边关之戍卒”(注:《读通鉴论》卷八。);对因接受招安而投降的起义军也要实行“歼其魁”、“赦其余党”的政策,且对被赦的“余党”亦不可“予以降之名”,以免提高其身价,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王船山强调指出,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是可以的,但招抚必须以暴力镇压为前提。“故欲抚群盗者,必
先之以剿,而群盗之欲降也,抑先战胜而后从”(注:《宋论》。)。
关于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在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以汉民族为中心的封建帝国对“外”关系问题。它曾给历代汉族统治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需要,同时也由于历史的经济发展和地理条件的原因,古代汉族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论”的传统观点。即认为九州之内,只有汉民族才是中心,才可以统治天下,其它民族只能处于臣服的地位。而其它民族,特别是拥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关外少数民族则不甘忍受汉民族统治者的蔑视和欺凌,加以他们的统治者也怀有进掠中原的野心,于是便形成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民族冲突,直至爆发大规模的民族战争。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关于汉民族与关外少数民族和亲的佳话,但对汉民族统治者来说,那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远交而近攻”、“缓辔羁縻”之策(注:《旧唐书·北狄传》。),它仍是以“华夏中心论”为前提的。
在华“夷”关系上,王船山的基本思想是继承和强化传统的“华夏中心论”的。他把它概括、上升为“华夷之辨”,视之为又一个“天下之大防”,并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之进行论证。王船山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由阴阳二气化变而成,但同样是人,由于他们所秉受的气并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性”也不相同。一般地说,人如果秉受的是阴气为主,就会成为女子、小人或“夷狄”;相反,如果秉受的是阳气为主,则为男人、君子或华夏民族。而“夷狄”之所以秉受阴气为主,又是由他们所处的地域所致。在王船山看来,“夷狄”多为“塞外荒远控弦之族”,他们秉受的阴气甚重,因而在“性”与“习”,进而在文化道德素养方面与身居内地的汉族都有重大差别。王船山就是这样以哲学气化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论证汉族优越于“夷狄”,以及前者统治后者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永恒”性的。正是从这一唯心史观的错误理论出发,王船山要求汉族人民,主要是汉族统治者坚持“华夷之辨”,与“夷狄”严格划清界线。即:第一,坚持汉民族在九州之内的统治,不容许“夷狄”入主中原。王船山认为这是一条超越于“王道之三纲”的“古今天下之通义”,是最主要的“天下之大防”。第二,不与“夷狄”和亲和通婚,以免生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相关文章

tag: 观后感,电影观后感,观后感500字,观后感400字,观后感300字,心得体会 - 观后感

相关分类
观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