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报的通讯员,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修养?怎样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和写作水平?怎样写出既符合地方实际、又符合党报要求的好的新闻稿?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提几点建议。概括起来四句话:勤学习;多观察;深挖掘;求新意。
第一,勤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事物、新的知识在不断地涌现,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句话,叫做“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揭示出了写好新闻这个“初稿”,对于日后写好历史这本大书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写好新闻这个“初稿”,就离不开勤学习。
勤学习,首先是要学好理论,打好理论根基。当前,重点要学好两个理论,一个是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和谐社会论。这两个理论,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全面把握,并把它落脚到指导我们的新闻稿写作上来。
比如说,许多同志投稿(主要是希望上头版头条的),多是展示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就性稿件,其中诸如增长幅度、增长速度、增长比例等,话说得很满,不大讲辩证法。我认为,这是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的贯彻上还不够自觉的表现。
必须看到,经济成就的宣传,既要准确、全面、辩证,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既要防止报道中的妄自尊大和盲目乐观情绪,更要防止给“中国威胁论”者以口实。因此,对于成就性报道怎么报、报什么,要想清楚再动笔,选材、角度、报道方式都要适当。要考虑到,虽然我们在报纸上发一篇稿件,哪怕不那么起眼,也会产生国际影响。可见,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指导我们的新闻稿写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勤学习,还要学好新闻业务知识。打仗要有武器,写报道要掌握技巧,手中要有“炼金术”。
第二,多观察。搞新闻报道,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观察,必须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对一件事情,不但要看到它的表象,还要看到它的本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多观察,才能少片面。这样写出来的新闻稿,才会全面、深刻、有内涵。
比如说,构建和谐社会,要关注民生问题。这也是当前宣传报道的重点。但现在有些稿件,一提到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而一提到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政府投入了多少,拿出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拿了钱,办了事,民生问题就解决了,你那里就是和谐社会了。哪有这回事?构建和谐社会与民生问题是不能划等号的。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只有民生问题,还包括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等方方面面。更何况,解决民生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从当前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里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八个字很重要。
我们在写新闻稿时,尤其是在写有关和谐社会与民生问题的新闻稿时,务必要把握好这八个字。不要把做过的事情、取得的效果说得太满,还是那句话:要坚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再比如,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也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点,但要多观察,把握好度。温家宝总理4月份到我省考察工作时说:经济适用房主要靠市场,政府多建廉租房才是解决老百姓住房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实际情况正是如此,现在经济适用房摇号,有些中号的群众并不一定买得起。要解决老百姓住房难问题,重点是推广廉租房。所以大家今后在写类似稿件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多观察,要了解全省、全国的发展大势。你写你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本地可能是大事,但放到全省、全国的发展全局当中,就可能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我们提倡大家在动笔之前要多观察、多思考,切不可坐井观天,动不动就是“首创”、“第一”、“填补空白”之类;更不能做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样是写不出好的新闻稿的。
多观察,还要注意了解国际局势。这一点也很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世界已经成为了“地球村”,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件,瞬间就传遍全球。你如果不了解复杂的国际局势,缺乏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你的报道就很可能授人以柄。
www.jiaoshi66.com 第三,深挖掘。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好的报道素材,要尽量把它研究透、琢磨透,而不是浅尝辄止。有些稿件素材很好,但稿子没写好,有同志觉得是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够。我看未必如此,问题恐怕出在对素材的挖掘不够深,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表象上。
第四,求新意。求新意就是创新,就是独辟蹊径,写出来的稿子不是“大路货”,能让编辑拿到手中眼睛为之一亮。现在一部分读者不爱看党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党报的新闻太硬,说的是官话,报道的是领导的事,行政色彩浓于新闻色彩。这就需要我们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在求新意上下功夫。
求新意,首先是观念上要求新。解决一部分读者不爱看党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通讯员,都要重视市场,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虽然党报的主要读者对象不是普通老百姓,但不等于党报要把普通读者群划在自己的受众范围之外,老是用一个行政色彩的面孔被动地呈现在市场上。我们讲“政治家办报”,要把握舆论导向,但不是不讲市场。从一定意义上看,市场份额也是政治。没有市场,就没有阵地;没有阵地,你的舆论引导到底针对谁呢?我们的宣传报道,让领导满意、上级满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让群众满意、市场满意,这就叫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一致。
还有对“主旋律”的理解问题,不能狭义地把它理解为就是党政新闻、会议新闻、成就报道。其实“主旋律”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主旋律”的题材、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第15届、1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日报刊发的两篇稿件,分别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篇是通讯《连接百年的“红丝线”》(刊登于20**年1月19日++日报b1版),作者是++报的通讯员。通讯描写余干县古竹乡古竹、重州两个村,因数千亩水面权属界线的划分问题,导致200多年来闹矛盾、搞械斗而成为冤家,老死不相往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该县开展“走进百姓”系列活动,在乡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村不但终结百年恩怨,同心携手奔小康;而且男女青年相互恋爱,喜结连理,反映出农村生活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
另一篇是消息《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刊登于20**年12月15日++日报a1版),作者也是++报的通讯员。消息描写樟树市上小潭村34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达到了村民身体健康、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和谐的效果,透示出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两篇获奖作品,所反映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可谓重大,无疑是“主旋律”作品。但稿件取材新颖,贴近生活,视角独到,挖掘深刻,见人、见事、见思想,融导向性与可读性与一体,既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由此可见,表现“主旋律”的稿件,题材、表现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
求新意,还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提升稿件质量,一个是创新报道形式。关于提升稿件质量的问题,从通讯员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摆脱工作总结式或成就性报道的窠臼,努力掌握对这类稿件进行“事件化处理”的本领,切入口要小,可以是一人一事,可以是还原的现场和“昨天”的故事,以小见大,小故事后面反映大主题。我们不是一概反对成就性报道。
取得成就的地方,必定有新闻亮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把这个亮点挖掘并表现出来了。比如,怎样反映投资环境的优化。有些稿件一写到投资环境,不是优惠政策、优惠投资商待遇,就是办事“一条龙”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等等,比较简单化,大家都这样写,就没有新意了。
关于创新报道形式的问题,我想,大家要经常翻翻++报,不但要翻,而且要去研究:研究它的文本样式,研究它的表现形式。这样,你的写稿、投稿才会更有针对性。++报自去年改扩版以来,除了在稿件的内容、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外,对稿件的表现形式也强调要创新出新,目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一些好稿件,把新闻报道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总之,“勤学习;多观察;深挖掘;求新意”,能在这四个方面下些功夫,我想,你写出来的新闻稿,一定是有质量的。
tag: 新闻媒体,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职能部门 - 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