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乱春愁如柳絮
——中国唐宋诗词中的柳絮意象
概要中国文人进行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抒写主体的情志,因而他们尽可能得采用思想与情感容量较大的具体性意象表情达意,因这些表情达意的意象种类繁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中国唐宋诗词中的柳絮意象。
关键词意象唐宋诗词柳絮意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柳絮这一意象至唐宋时期后频繁出现,其含义丰富,流传广远,影响之深,可谓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中,“柳絮”更是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古典诗词中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因而探求柳絮意象系统也是令人情味盎然的。
(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柳絮名称的来源及与之相关的物象
柳絮又称柳棉,柳绒,诗词中常称为杨花,杨柳花或者柳花。而柳絮为什么成为杨花呢?原来柳树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物,《周易*大过》曾用“枯杨生梯”喻老夫得妻;《山海经》曰:“沃民之国,有白柳。”而至汉代,宫廷民间更是植柳成风气,有百姓歌为证:“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荫黎。”王粲言:“植佳木于落庭。”应扬曰:“植纤柳以承凉。”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柳愈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到了公元605年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号召民众在河岸植柳,每种活一株者,奖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相种植,一时之间岸柳成荫。隋炀帝为显示他的神威,也亲自种植,并御笔书赠柳树姓杨。从此,柳絮自然而然被称做杨花。《现代汉语词典》中“杨柳”一词的第二个义项,便是“泛指柳树”。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物之际,沈吟视听之区。”(1)因而作家受客观事物所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类与之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认为,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产生必然的联系。所以“柳絮”这一意象符号的形成必然与其相关的物象有密切的联系。
柳,柔弱无骨;柳絮,随风飘舞。中国唐宋诗词中,风与柳絮之情结犹如老夫老妻,妻唱夫和。这与柳絮本身的特性有关。“柳絮是柳树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色绒毛,种子成熟后,凭借风力吹动绒毛而传播。”(2)所以古人难免不把风和柳絮联系在一起。唐代雍裕之曰:“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韩愈对无风坠池的柳絮描绘更是高人一筹,“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力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张乔把柳絮当作尤擅舞姿的纤弱女子,“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而吴融进一步地描写风与杨花的关系“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归。”元代的马祖常的《杨花宛转曲》也描绘了柳絮的千姿百态,“宛转杨花犹百态……随风扑帐拂香奁,度水点衣萦锦带。轻薄颠狂风上下……欲落不落春沼平,无根无蒂作浮萍。”戴叔伦《杨花词》第一首中也说:“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柳絮借风而飞,恰恰突出了柳絮的轻盈之姿。
柳絮身轻绒体的特性,决定了其与雨、水、泥三者的“手足之情”。中国春暮多雨且频的特点以及古代文人情感由物相生,由物感人,因而赋予了柳絮人格化的性情。
传古人曾误以为絮“入池沼,隔宿化为浮萍花。”(3)因而柳絮生情公式为“柳絮——池水(唐宋诗词中常指池塘中水)——浮萍花——有情思。”宋代周晋的《柳梢青》合理的套用了这一公式,“……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赵长卿《小重山*杨花》云:“铺池绿,遗恨寄浮萍。”他把对往事的难平之情寓于一池绿萍,发人无限思。宋代仇远《摸雨儿*柳絮》——“休更舞,明日看浮萍,始信低飞误。长桥短浦,怅不似危红。苍苔点遍,犹涩马蹄驻。”与佳人分别无从诉衷情,只好把离情别绪入水化萍,寄托对佳人的绵绵之意。宋代无名氏《多丽*杨花》云:“只道无情,那知有意,几回飞过绮窗前。……明朝看池塘雨过,萍翠应添。”闺中思妇对日长百无寂寥的日子平添几许忧伤,哀愁更使人觉得池塘里那充满情思的绿萍也应多添几朵吧!由于主体情感的变化使外在景物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因而自然就会“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4)
雨入泥,使泥具有粘性,而泥在暮春时节常与柳絮黏附在一起,产生黏附与牵拌的关系。宋代赵长卿的《小重山*杨花》曰:“十年追往事,叹流莺。晓来雨过转伤情。”因柳絮遇雨会被迫坠地与泥粘在一起,诗人敏锐的抓住这一细节,把人的情感的流动也寓于其中,产生感人的审美的情趣。宋代李邴《洞仙歌*杨花》云:“自长亭人去后,……飘荡无个事,刚被萦牵,长是黄昏怕微雨。”雨与柳絮的关系其实我们可以看作一种狼和羊的关系,狼来了,自然羊也就跑了。而当柳絮粘上润泥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体的情感更是丰富多变。无名氏的《眼儿媚》云:“……相送过长亭。丁宁嘱咐:沾泥也好,莫化浮萍。”也许是怕友人或是心中的他在异乡漂泊无所依托,所以难免使主体的情感呈复杂化。
另外,柳絮与游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主体情感的注入使物的意象更加的模糊难以捉摸。宋代刘学箕的词《惜分飞*柳絮》云:“……糁径飘空无定处,来往绿窗朱户。却被春风妒,送将蛛网留连住。”柳絮给予人们那漂泊不定,见泥游丝又殷情黏附的特性,给古代文人情感易变提供了表达其内心的复杂心态。卡西尔指出:“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的形式、韵律、节奏是不能与任何单一的情感状态同日而语的。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5)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因物迁情,而其情感的多样决定了柳絮意象必然与众多的物象发生关系,交错组合共同表达主体的复杂,难以名状的感情。总之,按照中国古代的审美传统,不应用言语文字直接表情达意,而应该通过咏物去抒情,通过叙事去寓意,通过客体去表现主体。于是,客体、物象成了文字表达主体情感的中介,所以柳絮这一意象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的物象产生一种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主要组合体。
www.jiaoshi66.com
(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柳絮与才女、艺妓的雅俗整和
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自此,古人长借用“咏絮才”比作有才气的女子。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回中:“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其“咏絮才”就是指林黛玉的才华、气质。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在极为崇尚以一总多,言外之意韵外致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其意义功能决不限于较单纯直接的字面涵义,尤其当神话、民俗、文学史上的名篇佳句及连带的典实掌故常常杂糅交织,就会包含众多信息的结合。
“用事”又叫“用典”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昔也。”(《文心雕龙*事类》)据此可知,用事(用典)是引用古事、古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而“咏絮”其用事所表达的意义不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才华横溢;另一种就是江郎才尽。《隐秀庐临屏对句集录》云:“吹萧凤凰台,缱绻处,偏惹下风流债。洛阳风姿咏絮才,来来来,与你相思两地载。”这里借“咏絮才”赞扬其不仅貌如“玉山倾倒”,而且具有曹植之才。李汝珍的《镜花缘》第六十七回云:“颂椒语拙,得聊玉笋之班。泳絮才疏,许待殊极之宴。”欲指无才,却说“咏絮才疏”。
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的“紧箍咒”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女子的思想行为。因而“咏絮才”也就屈指可数,虽说唐宋时期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比较开明,思想也活跃,对于文化的基础--经济也发展迅速,社会安定,所以文人士大夫更多的是留连于声色、琴棋书画、诗词中,文人士大夫的熏陶以及众多艺妓的客观努力,滋生了青楼文化向雅俗方面的发展。《唐诗纪事》卷五十八“韦蟾条载:“韦蟾廉问鄂州罢兵僚祖钱,蟾曾书《文选》句云,以笺毫授宾从。请续两句,逡巡,有妓泫然起曰:‘某不才,不敢染翰,欲占两句。’韦大惊异,令随念。云:‘武日无限新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韦令唱作《杨柳枝词》。”(6)杨花无所依托,飘舞不定让人不由得把柳絮同妓女悲惨的命运联系起来,清代舒位的《杨花诗〉:
歌残杨柳武昌城,较量妾命谁当薄。
扑面飞花管送迎,吹落邻家尔许轻。
三月水流春太老,我位天涯最飘荡。
六朝人去雪无声,看渠如此不胜情。
这首诗借杨花暗喻妓女漂泊不定,生活凄苦,容颜易衰,青春将逝的无奈,悲伤的心境。但同时也对艺妓的情怀有所赞誉。而唐代的罗隐《柳花》诗则是纯属对娼女的贬嘲,“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何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柳絮之所以有此蕴涵及审美动能效果离不开其与生俱来的形式外在美特征。柳絮作为植物依附物的肢体结构、外形,与其所关的物象相契合,组构成了“妓不如人”的审美情趣,这既反映了古代妇女卑微的地位,带有某些男子视妓女为玩物的不健康的心态,也展露文人内心某种心态,“仕途不畅,则留连声色.”所以才造就青楼文化的发展。
(三)“东园桃李芳已歇,犹有杨花骄春暮。”
——柳絮意象的多重象征性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境界。”(7)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百绪千端的不同情感融汇到其笔下的景物中,使景物似通人性,内涵了主体的情志,因而柳絮的内在特质不可避免的成为古人某种情感的载体,以下例举四例:
1、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
据传北魏宣武帝灵皇后胡氏,由于养尊处优,使她在徐娘半老的年龄时而感到空虚寂寞。于是把有潘安之貌的杨白花当作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养其于后宫,日夜放纵,骄淫。杨白花难以忍受一身才智武艺尽毁于石榴裙下,在一个夜晚,乘机率部连夜逃出洛阳。这使得灵太后思念不已,百转愁肠,谱成《杨白花歌》一曲,以暮春时节的杨花飘荡难觅踪迹,来抒发内心的怀想和期盼:
tag: 科教文体,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职能部门 - 科教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