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目标 真抓实干
全力打造实力、活力、和谐**
——在市管领导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
(20**年3月20日)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讲三句话:第一,要十分珍惜进修的机会。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政治思想、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在座的各位学员,是我市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在当前全市各项工作亟待推进落实的重要时期,市里坚持安排大家来进修学习,不仅是要严格遵守原定的培训计划,更是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理论素养、领导艺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更好地做好各自的工作。大家务必珍惜学习机会,认真仔细听课,集中精力学习,确保取得实效。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大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相互间有的相对比较熟悉,有的相对接触较少。这次在一起学习一个多月,是一个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好机会。要坚持多沟通工作,多交流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建立良好的同学友谊。第三,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看望大家,并与各位作些交流沟通。各位学员平时工作繁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对此表示感谢和祝贺。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就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与大家作些交流和沟通,以更好地形成共识和合力,从而推进我市更快更好地发展,为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坚定实现两大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着重把握三个方面:
1、充分认清区域竞争的激烈性,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心。区域竞争形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决定着群众的生活水平、干部待遇的高低。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1)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我市处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对的竞争十分激励,压力非常之大。①从经济总量来看。20**年,我市经济总量只有全省的0.5%,不到全省县域平均值的二分之一。②从综合实力排名看。20**年全省已有3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我市排在全国238位,综合实力处于全省的中下水平。③从发展的变化看。一些发达地区在经济越上一个新平台后,发展越来越快。如绍兴县、富阳市,近五年生产总值净增144亿元和75亿元,财政收入净增23亿元和17亿元,“雪球效应”十分明显。有些几年前与落后于我市的地区,如武义县、浦江县、天台县,这几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的在主要指标上已超过我市。这些都说明,在激励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我们没有任何回旋余地。(2)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为了在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处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不断自我加加压。去年,市委市政府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的两大新目标。即到20**年实现生产总值90亿元、财政总收入9亿,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两百强;到20**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年基础上基本实现翻番,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0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资300亿元以上,打造实力**。这两个目标的提出,目的在于激发全市上下的斗志,凝聚全市上下的合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心,不断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2、充分认清实现两大目标的有利性,切实坚定发展的信心。“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有较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要充分看到,我市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当前的宏观形势对我市的发展总体比较有利。(1)从我市自身发展基础看,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在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的排名由2000年的565位上升到20**年的238位,目前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新阶段。主要体现在:①基础增势更加强劲。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发展累积的基础优势逐步显现,去年我市gdp达到73.7亿元,人均gdp突破1500美元;经济增幅势头强劲,gdp年均递增14%左右,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2.2%,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发区、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2+6”地方特色产业加速做强,一批规模企业迅速崛起。尤其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引擎——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增加值突破3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其中千万元企业达到100家,亿元企业达到12家。 ②大投入滚动效应更加突出。近5年来,我市内外并举不断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形成大投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良性格局。“十五”期间我市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资金38亿元,向上争取资金5亿多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4倍,工业技改、基础设施、产业平台日益完善,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随着浙赣铁路电气化工程的顺利完工和黄衢南高速公路、“十一五”时期“三大百亿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大投入带来的滚动效应将继续推动经济快速增长。③内在潜力逐步释放。全市民营经济比重在95%以上。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民间资本的活力不断被激活,经济主体自主投资求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相对优势日益显现,产业、城市、人口、资源的集聚度明显提高,旅游、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所有这些,都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将为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从当前宏观发展环境看,中央明确“十一五”发展主基调是保持又快又好,宏观经济继续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新一轮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资本、技术等要素溢出日趋明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意见;衢州市确立了“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有奋斗目标,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功能逐步得到发挥,这些都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
3、充分认清实现两大目标的艰巨性,切实坚定推进发展的决心。尽管我市有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但实现两大目标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存在较多的挑战。(1)要充分认清艰巨性。从市身全国两百强数据评估小组最近提供的《**市“百强”指标走势分析与20**年主要数据》来看,20**年是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但却是2000年以来进位最慢的一年,这说明,位置越往前走,进位的难度越大。从国家宏观调控看,全国发展速度已进入平稳增长期,我市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速的可能性减少,特别是经济指标,进位的难度有所加大。从整体指标体系来看,还有不少指标位次比较靠后,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2)细化目标,务实操作。针对上述难点和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细化指标,将综合实力评价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差距,找出问题,研究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要强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将指标进行再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树立进位目标,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工作,近期市里要召开一个跻身全国两百强的工作会议,逐项细化分析,细化工作着力点,同时还要同相关部门单位签订考核责任制,以更细更扎实地推进工作。
二、理清思路,明确加快发展的主攻重点和方向
各地的抓发展重点都大同小异,工业、城市、新农村、和谐社会等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加快发展的主攻重点和方向。作为我们欠发达地区,关键是在抓这些重点工作方法上能够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做法,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1、做强工业实力。近几年,我市工业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在拉大。80年代初期,我市工业经济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企业实力与萧山、东阳、兰溪等地不相上下,超过武义等地。但是,到去年,萧山去年的工业产值达1800多亿元,亿元企业有200多家;东阳工业产值达500多亿元,亿元企业达到23家,我们已经被甩在了后面。差距的产生既有区位、市场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抓住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或着说这一步我们慢了半拍,还没有形成高度的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起动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由企业集聚、产业联系、社会化分工、配套组织等要素构成,突出表现为“一县一业”的格局。产业集群经济特地鲜明,活力四射。比如,绍兴的纺织、永康的五金等等,据统计,我省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00多个。其中,绍兴共有纺织企业6万家,从业人员60多万人,规模纺织企业销售100多亿元,占全国纺织行业的15%。而我市水泥、化工、机电等主导产业的总量在10亿元左右,集群的实力还比较弱,规模企业、专业化分工、服务科研配套组织等集群要素还不够健全。为此,我们要抓住集群经济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壮大我市工业实力。(1)要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经济。今年,我市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170亿元,其中 “2+6”特色产业要实现产值138亿元。到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50%以上,六大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70亿元,并从中培育成2~3个新兴支柱产业。(2)要加速培育集群龙头。产业集群发展关键靠龙头带动,今年我市力争规模企业230家、亿元企业15家,争取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6家。到20**年全市规模企业450家以上,亿元企业30家左右,20亿元以上企业3家。(3)要拓展园区集聚平台。当前,在园区扩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园区+基地”的运行模式比较现实。我们要分类指导,因园制宜,积极探索园区、基地运作机制,做好扩容提升文章,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产业拓展发展空间。(4)要构筑科技支撑平台。科技平台是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关键,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支撑。围绕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着力构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高新技术孵化转化平台、科技人才信息集聚平台等各种形式的科技支撑平台。政府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每年安排技改贴息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不少于200万元。
tag: 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政府建设 - 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