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学习方法网中学生学习方法初三化学学习方法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

六六教师之家 | 中学生学习方法 | 人气:495

标签:初中生学习方法,初中英语学习方法,http://www.jiaoshi66.com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

专题一: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正确观察实验、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置课本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
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3、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往往会因为观察的片面性而导致种种问题,如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回导致失败或危险,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为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如果不遵循实验前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后加热、实验后先撤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撤氢气的顺序,必然导致实验失败和危险(爆炸)等。 www.jiaoshi66.com
第三、协调多种感觉器官。
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还要克服下列不良习惯:1、只注意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而忽视其他现象;2、由于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3、只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略对实验操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4、只观察不思考等。


专题二:化学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靠、不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不善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等。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许多学生对问题视而不见,无法发现问题。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序言》中提到: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序言》[实验4]中,盛装固体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其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中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又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氢气必须“早通迟撤”,而酒精灯加热却要“迟到早撤”,这是为什么?能否调换顺序?页 www.jiaoshi66.com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问题
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这是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元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用途
结构    性质     制法
保存
于是,学习过程中,抓住“果”(物质的性质或用途)来探求“因”(物质的结构或性质);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如进行氧气用途的学习时,可以提出“氧气为何可以用于炼铁、航天和气焊?”问题。
方法七: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
化学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是指概念的对象范围。如“单质”和“分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
概 念                      内 涵           外 延
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物质化学性质       微粒
通过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可以提问:(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上面介绍七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努力提高学习能力。页 www.jiaoshi66.com

专题三:学会加工
加工,指的是对所感知的事物通过特殊的思维方法对获取(感知)的饿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是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中学生学习方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