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鲨鱼。
师(模仿其动作并反馈):她是一条张着大嘴巴的鲨鱼。
②教师依次用魔法棒指向其他三个幼儿,并提问:你是什么?
幼:鲨鱼。
师:他也是一条鲨鱼,可他是一条伏在海底的鲨鱼。
幼:小鱼。
师:这是一条在水面上游的小鱼。
幼:小贝壳。
师:这是一只站着的小贝壳。
(2)师(挥舞魔法棒):现在魔法消失,鱼宝宝们回到家里吧。
2.分析了解魔法棒的作用。
①师:刚才魔法棒出现的时候,所有的鱼宝宝都变成一种动物在海底一动不动。魔法棒是怎么帮助我们的呀?
幼:用魔法。
②师(先夸张地用魔法棒画圈,再指向幼儿,并作解释):一开始,魔法棒用画圆圈的方法告诉小鱼“准备好!你们马上要变成动物定住不动了”,当魔法棒停住不动的时候,小鱼就停下来变成海底动物了,是不是?
③师:我们再和魔法棒玩一次游戏,希望鱼宝宝们注意魔法棒的出现,注意它一停,就跟它一起停下来。
师幼共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对个别注意力开始涣散的幼儿,教师轻轻地游到他的身边,和他共同游戏。
(当个别幼儿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时,教师可以采用空间接近、目光接触的方式来调整幼儿的学习状态,引导他重新参与活动。)
在C段音乐结束处,教师边用魔法棒画圈边提醒幼儿,“注意了——”此时,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教师手中的魔法棒,当魔法棒定住不动时,全体幼儿迅速扮演某种海底动物,定格造型。
④师:请你说说你变的是什么动物。
幼:美人鱼/海螺/贝壳……
⑤师:魔法消失了。我们把魔法棒带回去,和其他小鱼一起玩游戏吧。
在音乐声中全体幼儿模仿小鱼游动作离开活动室。
(江苏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禹心悦/执教)
点评:
这是将经典音乐具体化为幼儿游戏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可见将游戏自然渗透在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活动结束后,执教的教师进行了自我反省,她提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第一部分的创编小鱼游动作,还是第二部分的美人鱼游戏,以及最后的完整游戏,教师的引领一直贯穿其中,这是否表明教学活动的失败呢?
其实,这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固然,执教的教师希望通过设计游戏情节让幼儿感受名家佳曲,并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不过,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时还要考虑到三个因素:
(1)幼儿的因素: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具体班级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足够吗?
(2)教师的因素:执教教师有能力帮助幼儿达到理想的状态吗?
(3)活动本身的因素:在这个活动中,能够追求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追求了这个价值,什么价值又可能流失?这个流失的价值以后还可以追求到吗?
如果我们在设计一个音乐活动前都能够综合考虑上述三个因素,那么当出现价值判断的两难境地时,我们便能理直气壮地作出选择,进而逐渐形成一种价值判断的能力。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小鱼和美人鱼“的活动:
一般来说,中班幼儿对于小鱼游、小鱼吐泡泡和照镜子之类活动还是有一些前期经验的,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幼儿记忆深处的经验并与具体的音乐匹配,这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在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教师在做“打招呼”和“照镜子”动作时始终是有乐句感的,但她并没有刻意地要求幼儿对乐句有所反应。其实教师这样处理并不是由于疏忽,而正是在研究音乐、研究幼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因为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依靠一次活动既要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结构,又要按乐句、节奏做动作,可能对幼儿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且该音乐结构不够方整,节奏不够鲜明,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幼儿按乐句做动作,很可能连原本应该追求也是可以追求到的价值无法实现。
www.jiaoshi66.com
此外,教师在本活动中有两个环节用到了动作预令的策略:
第一个环节是在吹泡泡的音乐出现时,教师每次都会提前两拍做深呼吸、鼓起嘴巴、双手放在嘴边做准备吹泡泡的动作。这个预令要表达的意思是:下面要吹泡泡了,快快准备好!它可使幼儿有较充足的思想准备,同时培养了幼儿从教师的行为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要求幼儿在音乐结束处扮演一种海底动物并造型定格时,教师用魔法棒画圈的方式来表达预令,目的是暗示幼儿对尾音的感知,使幼儿有意识地关注魔法棒的运行状态,并从容不迫地进行动作造型,从而避免因即兴的快速反应而出现混乱或焦虑。
这两个动作预令都是在充分考虑幼儿可接受性的基础上设计的,从幼儿的学习活动来看,这两个策略是有效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执教教师自己的疑问上来。教师的引领始终贯穿于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否意味着失败?这里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幼儿因素、作品因素和活动本身的因素以外,还需要分析教师自身的因素:设计和组织该教学活动的教师是一位新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有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缺少应对策略。因此,对她而言,选择与自己能力相符的高结构式的教学活动,是比较合理且适合自身情况的。由此可以说明一点: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应为之事和可为之事,既要考虑给孩子多大的空间是适合的、有益的,也要客观地考虑这样的空间对自身来说是否游刃有余。当然,教师应该培养拓展空间的意识和自觉性。
上一篇:中班半日活动设计——我长大了
tag: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幼儿园中班游戏,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教案网,幼儿教育 - 幼儿园教案活动 - 幼儿园中班教案 -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