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粽子在媒体和便利超商的推波助澜下,很快就佔据了许多版面。谈的多半是哪一位大厨,哪一家饭店又如何推陈出新,研发出哪些新口味,新食材的粽子。
我也是个爱吃鬼,看到这些报导,当然很乐意了解其中的究竟,看看这些热中於创新和研发的大厨又有了哪些新点子。而传统美食能以新样貌让大家嚐嚐有何不同也是一件好事,但我对粽子的感情却远非「美食」二字所能涵盖。
还记得唸小学时,学校会教导我们屈原的故事,相对带出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一些应景的故事也為端午节增添传奇和乐趣,例如白蛇传裡书生和白娘娘感人的爱情故事,小青的护主心切以及雄黄酒神奇的避邪威力。我也记得每年端午节快到的时候,妈妈就会忙著上市场买乾魷鱼、虾米、香菇、猪肉、蛋黄、花生、糯米和叶子等材料,然后要我们这些小傢伙帮忙洗粽叶,接著就是忙碌的準备动作。直到妈妈开始包粽子,左邻右舍也传出阵阵的柴火和粽叶香,伴随著屋外哗啦哗啦的雨声,我才真的感觉-端午节来了。
当时的另一个乐趣是,邻居有些妈妈家裡没有柴火或是大锅,有些人就会把包好的粽子拿到别人家去煮;也有些邻居妈妈热心分送自己包的粽子,我们也礼尚往来,最后就变成那几天吃饭时,妈妈都会说:「这是XXX家的粽子,吃看看。」「那是XXX家送的粽子,她加了XXX在裡面。」最后都搞不清楚吃到的是哪家妈妈包的粽子。
粽子不只是在端午节时成為应景的食物,由於其方便、美味、食材平价等特性,早以成為庶民饮食文化之一。想想许多传统市场裡都可找到卖粽子的摊贩,一年四季随时都可品嚐其香气和美味。早年一些出外工作的人出门前就从家裡带几颗粽子,一天三餐就解决了。再更早交通不方便和经济较為窘困的年代,无论是出远门办事、到外地赶考、探亲,粽子更是取多人打发三餐的好方法。
粽子陪著中国人从古代、困顿的年代、一直到今天,因為歷史和文化的因素,成了我们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方便、美味、平价,不需要餐具,不需要加热,随时随地拿出来就是简单又营养的一餐,成為全民都消费得起的美食,这是其他各国美食所没有的特色。我所珍惜的,除了它带著粽叶清香所呈现的美味,还包含著儿时的情感、左邻右舍一起煮粽子的回忆和妈妈的爱心,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所共有和共享的。
我所期待的是,在每年端午节即将来临时,如果我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版面来谈谈这些全民共有的回忆和体验,找回我们逐渐失去的某些传承和记忆,是否比只报导哪家饭店用了多珍贵的食材入馅更能引起共鸣、更叫人难忘呢? 1 2
上一篇:我喜欢端午节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