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有许多诱惑来到面前,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诱惑,往往有不同的反应,取这不同中的少数相同,施以主观臆想,所谓的某些专家学者云云,便描绘出一类人:他们面对诸多诱惑无能为力,来者不拒,无恶不染,成为社会的沉淀者与实验品,不能自拔。藉此警视后人诱惑之害,使之望而生畏,以期达到“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效果。撇开仅仅几百年前闭关锁门不出,最后被洋枪洋炮打进门来,沦为被迫全盘接受的清政府的覆辙之例不说,这种粗制滥造的幻想生出来的模本,本身就很可笑。人是高度智慧动物,有着强大的思维能力和自制能力,对于很多事,是只有“想不想”做,而没有“能不能”做的。而其实面临诱惑,人的做法往往是,看清这诱惑的筹码,然后在心里人生价值的天平上过过秤,是非由心,不是一时之想,而是深思熟虑之后,判断为接受这诱惑所要偿付的代价,值或不值,然后决定选择。即使是最使人感到悲哀的吸毒者,也自有他们愿意的缘由,他们热衷眼前一时之快不计日后无穷之灾,尽管这缘由在大多数人眼中是无知、可笑的,但这毕竟说明,不是屈从于诱惑,而是选择。
面对诱惑的选择,可以援引苏武李陵这一对对比鲜明的例子。
苏武出使匈奴,副手谋杀番王,阴谋泄漏,苏武并不知情,无辜遭囚,流放北地。面对匈奴三番五次高官厚禄的诱惑,苏武断然拒绝。茹毛饮血十九年,牧羊聊生,未尝易其汉节,待得偶然之机归来,已由壮年而至白发苍苍年过半百垂垂老矣,家中也已妻离子散。苏武因此而备受后人景仰钦佩,传为佳话。显然,苏武决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他必然是经过了反复思考,在穷生明志与高官厚禄之间,苏武心中的天平倾向于前者,他做出了抉择。苏武诚然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理应因他的选择青史留名。
然而李陵便应当因他的选择饱受唾骂吗?
李陵是大汉上将,名将李广之孙,几乎是同一时代,李陵在塞外遇敌,以五千步甲迎战匈奴单于御驾十余万铁骑,且战且退,浴血奋战千里杀敌数万终因兵力悬殊过巨,而又矢尽粮绝孤战无援,兵败被围,李陵在手刃数十人后也力竭,在逃脱已不可能后,李陵的处境与苏武并不相同,苏武不降犹有余地,可为一阶下囚,李陵不同,匈奴可以容纳一个不降的使臣,但决不会放过一个顽抗的将军,何况在李陵手下送掉性命的匈奴子弟数以万计,身负血仇岂可不报,李陵只有死,或降,两条路,在杀身成仁与降敌得生之间,李陵心里的天平终于倒向了后者。珍爱生命,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毕竟生命是一切的根本,没有生命,任何都无从谈起,史家巨子司马迁也正是为此为李陵辩解而获罪残身。鲁迅有言,生者无权劝他人去死,大意如此,而今天在千千万万唾骂汉奸叛徒的芸芸众生之中有哪个设身处地去想一想,换若他自己又会怎样呢?把国家、人民或其他人生价值放在生命之上的,又有几个?古有文天祥今者孔繁森,举得出例子,就说明这并不多。
苏武李陵的例子应该给我们以启示,他们其实是在选择诱惑选择人生。难道竟可以说李陵怕死吗?一个怕死的人怎能惯于冲锋陷阵?只是“不愿”死,而绝不是怕死,这正如今天塞给你一把刀让你去杀人,你的回答是“不想”而绝不是“不敢”。
上一篇: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