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
④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⑤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
⑥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的,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
⑦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
⑧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那样,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
⒚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4分)
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⑴第③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⑵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3分)
2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将下面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6分)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23.根据 提供的上联(或下联),补齐下联(或上联)。(6分)
⑴ ,他日图强展雄风
⑵无情岁月增中减, 。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没时间”或“有时间”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1——20xx学年第二学期中段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2D3B4D5C
⒍B(介词,因为。A 他,代词/的,结构助词;C动词,担任/介词,“为……所”表被动;D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⒎A(①表示张起岩办事公平;③张起岩主持仪仗威严;④顺帝留任张起岩。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⒏C (A“张起岩因为灭蝗虫有功”错误,强加因果 ;B“通过三次上奏章”错误,三次奏章实际并未上报。 D“听到的人都为张起岩壮胆”应为“听到的人都认为张起岩理直气壮”。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⒐ (10分)
⑴复命入翰林/为翰林学士承旨/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⑵①如果能够让张教谕担任真正的县令,我们还会担心什么呢?(得分点:“得”1分,“何患”宾语前置1分,大意1分,共3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②有一不法男子进京告变,说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法的事情,经查证(他所说的)都是假的。(得分点:“妄”、“按”各1分,大意1分。共3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参考译文】
张起岩,字梦臣。等到二十岁时,他担任福山县学教谕,适逢县官去灭蝗灾,将县里的政务交给张起岩代理。时间一长,他言行果断办事公平,那些老百姓争相着说:“如果能够让张教谕担任真正的县令,我们还会担心什么呢?”他考中延祐乙卯的进士,他被任命为登州知事。
中书参政杨廷玉因有错被台臣弹劾,台臣在朝堂上奉旨逮捕了他,并把他交给下属官吏。丞相倒剌沙痛恨那台臣弹劾他的同伙,用尽全力诬蔑台臣欺君罔上,想要求重新授杨廷玉官职。张起岩新任台臣,但他向皇帝上奏章道:“台臣按法例弹劾百官,论述朝政,这是他们的职责让他们这样做的。现在他们因为奉行职责却被强加罪责,法纪被歪曲,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的人会寒心,这确实不是盛世所应该出现的事情。现在台臣遭谴,公理被堵塞,怎么说是效法维护祖宗的法规呢?”张起岩三次呈上奏章,都没有报到仁宗手里。张起岩上朝时又与倒剌沙发生激烈争论,仁宗被他的言行所感动。
元文帝亲自巡视京郊,张起岩任大礼使,引导皇帝登降、步伐进退等有礼节,仪仗威严,陪同的百官,那气势远望去好像是古代图画中所看到的一样。文宗非常赞赏他,事后赐给张起岩丰厚的物品。元宁宗死后,燕南突然起牢狱之灾,有一不法男子进京告变,说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法的事情,经查证(他所说的)都是假的。主管法司的说:“唐朝律法就有谎报者不被治罪的先例。”张起岩愤然对同僚说:“现在君主尚未即位,人心惶惶,如果不马上杀这个人,来杜绝此类奸邪的计谋,我担心有碍大计。”督促有关部门备文定案,京城人都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国家大局不久就安定了。
元顺帝下令中书省选拔官员,张起岩推荐了一名儒士,右丞相不高兴,起岩也提起衣襟就起身,丞相认为起岩触犯了自己。御使台上奏请求任命张起岩为浙西廉访使,顺帝不同意。不久,提拔张起岩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张起岩即将上任时,又被留任侍讲学士。后转任燕南廉访使。张起岩打击豪强,不容许放高利贷,为贫穷百姓出了怨忿之气。那时,真定一带百姓深受滹沱河水的水患,张起岩评议把滹沱河神封为侯爵的事情,就写文章谴责这迷信的做法。又派人修堤筑坝,疏通淤塞的地方,水患于是得以平息。之后,张起岩拜翰林学士承旨。当时,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台臣纠劾,被顺帝罢官。不久,别里怯不花再度为相,向顺帝谗言台臣是非,张起岩在上朝时与别里怯不花据理争执,听到的人都认为张起岩理直气壮。
(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张起岩再次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为总裁官。史官中凡有自以为是的,每当立言不当,张起岩总是据理力争。三史修成,张起岩已是65岁的老人了,于是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后四年逝世,谥号为文穆。
⒑⑴本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和虽独自隐居山中深感孤独寂寞但仍有归隐之意。(2分)
⑵颔联和颈联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1分)“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王维对隐逸生活的喜爱。(1分)
tag: 语文 广东 曾宪梓 考试题 梅州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