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5一10题。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黼也。无不歌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日:“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选自《勾践灭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5.下列语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令壮者无取老妇 B.三月释其政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君子生非异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日 致:招集
B.生丈夫,二壶酒 丈夫:男孩
C.果行,国人皆劝 劝:劝阻
D.声非加疾也 疾:强,大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庙礼之 B.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又郊败之 D.非能水也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四方之民归之 令老者无取壮妻若水之归下也 将免者以告
其父母有罪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必问其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下列语句翻译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文:生三人,公与之母。
译文:生第三个孩子,公家就给他们的母亲奖励。
B.原文: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译文:一定要哭泣着埋葬他,如同埋葬自己的儿子一样。
C.原文: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译文:那些通达明智之士,使他们住处整洁,衣着漂亮,让他们吃饱饭。
D.原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10.下列对《勾践灭吴》选段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勾践采取了鼓励生育、优生和减轻赋税等多项措施。
B.勾践用船装着稻米、肉类到处救济老人以及病残者。
C.勾践亲自抚慰百姓,自身生活俭朴,赢得人民支持。
D.越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灭掉吴国。
三、本大题共l小题。共10分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文。(10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②蟹六跪而二螯, , 。
(荀子《劝学》)
③凌余阵兮躐余行, 。霾两轮兮絷四马 。
(屈原《国殇》)
④ ,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卫风·氓》)
⑤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卫风·氓》)
四、本大题共l小题。共60分
12.请以“发生在 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定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全文不少于700字。
(责任编辑:贾志超)
tag: 语文 北京市 普通高中 朝阳区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