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册第七次语文月考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册第七次语文月考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893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册第七次语文月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炙寰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务,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遏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遏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开局使寻阅开局:设置办事机构

  B.欲议寝之寝:使……停下

  C.摩厉讲学摩厉:切磋

  D.皆高才耽酒耽:耽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内友于兄弟 燕王欲结于君

  D去而人爱思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①与其弟石君琏,少皆以能文有名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问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年轻时就凭能文而出名,中进士后,官至日讲起居注,但因犯错被降至编修。

  B.朱筠虽早年得到刘文正公赏识,但当刘反对他开四库馆的建议时,他“与文正固争执”,这才使朝廷采纳其建议。

  C.朱筠为文才气奇纵,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于是很多人在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时想拜见他。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过于喜欢喝酒,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并刘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4分)

  译文:

  (2)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3分)

  译文: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3分)

  15.默写填空(共7分)

  (1)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有无相生》)

  (6)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有无相生》)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夜色中回家的秘曲

  余秋雨

  ①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②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笼罩。

  ③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他们不是出于对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④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生产力低下并还没有来得及一 一推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生活,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了吗?

  ⑤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诗经”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⑥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诗经》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论语》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经》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

  ⑧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诗经》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⑨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诗经》。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而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子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出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⑩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本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诗经》,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返回山寨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给开门。《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诗经》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诗经》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册第七次语文月考》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