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7、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 )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画好竹子的枝节叶片后,再用淡墨水勾画渲染。
F.他画竹的技艺较之苏东坡、倪云林、王绂等人更为精妙。
18、具有“雅致、逼真”艺术特色的画家是( )
A.萧悦 B.苏轼 C.倪云林 D.金冬心
19、为什么“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2分)
20、简要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3分)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1、以“故乡”与“思念”为主题,写一段思念故乡的话。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方法,90字左右。(6分)
22、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锦绣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办公室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3、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有了这种信念,你会不停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不断更新自己,逐步完善自己;你会在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在峰顶之上领略迷人的风光。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那些“超越自我”的故事,也许这故事就发生在你身上,或者在你周围的人身上,你有哪些感想呢?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1、D(A项“薄”读“bó”、B项“鬲”读“lì”、C项“猥”读“wěi”)
2、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A项“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属适用对象不当。B项“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常用于褒义。属感情色彩不当。D项“海外奇谈” 指荒远无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属望文生义。)
3、C(A项“十三亿中华儿女,自古以来”不合逻辑,可删去“十三亿”;B项“提高……意识”动宾搭配不当; D.关联词和主语顺序不当,把“如果”移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前。)
4、B(紧扣前面句中“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自强”)
5、B(这里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跟从”。《鸿门宴》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C(“因”,前句为介词,“由”;后句为介词,“趁机”。A项均为介词,“同”,注意前句“与”后省略“之”。B项均为副词,“将要”。D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7、C(题干和A、B、D三项的句子为宾语前置句。C为定语后置句。)
8、D(“他与部队两天没有吃东西,忍受饥饿”不合文意。原文为“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并不是部队两天没吃东西。)
9、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
10、(1)当初主张起事的是你,现在也由你决定成败。(得分点:“起事者汝也”译为判断;“成败惟汝”译为宾语前置;补充谓语“决定”。)
(2)玄宗、宪宗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太宗的功业真伟大啊!(得分点:“克”,能;“烈”,功业、功绩;“盛哉,太宗之烈也”译为主谓倒装。)
【参考译文】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太宗为人聪明英武,胸有大志,并能降低身份,对人谦卑,尊重读书人。当时,天下已乱,盗贼四起,他断定隋朝一定会灭亡,于是拿出钱财供养士人,结交英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犯事逃命,太宗藏匿他们。又同晋阳令刘文静特别友好,文静因李密的事情被关押在监狱中,太宗晚上到狱中看望他,同他商讨大事。当时百姓为躲避贼人大多入城居住,城中有几万人,文静担任县令的时间长,了解各个英雄,就一起安排部署。计谋已经确定,就由裴寂告诉高祖。高祖开始不答应,不久后同意起事。
高祖已经起兵,任命太宗为右领军大都督,封号为敦煌郡公。唐兵向西,将要到达霍邑,正赶上天下了很长时间的雨,粮食将要用完,高祖计划,想要回兵到太原。太宗进谏说:“仁义之师是为天下而起的,应该直接攻进咸阳,命令全国,如果回去守住一座城池,这是乱贼的表现啊。”高祖不采纳太宗的意见。太宗在军门上大哭,高祖惊异,叫来问他,太宗回答说:“回去军众就会马上解散,可是敌人在后面趁机追击,死亡在顷刻之间,因此悲伤而哭。”高祖省悟,说:“当初主张起事的是你,现在也由你决定成败。”当时左军已经率先返回,太宗马上同陇西公李建成分头追。夜半,太宗迷失道路进入山谷中,扔掉马匹,步行而赶上左军,同左军一起回驻地。高祖于是率领军队前进,清晨到达霍邑。霍邑守将宋老生不出战,太宗带领几名骑兵靠近城墙,举着鞭子发号施令,作出像要围城的样子。老生发怒,出城,背城列阵。高祖率建成在宋老生阵地的左边,太宗和柴绍在他的南边。宋老生的军队靠近东边的阵地,建成落马,宋老生趁机攻击,高祖军后退。太宗从南边飞驰下坡,分兵把宋老生的军队截断成两部分,并从他的阵地后面出击,宋老生的部队败落逃跑,于是杀了宋老生。进兵驻扎在泾阳,攻击胡贼刘鹞子,打败了他。
刘武周占据并州,高祖担心,下令各位将领舍弃黄河以东地区而守住关中。太宗认为黄河以东地区不能舍弃,领兵三万就打败了刘武周。军士都饥饿,太宗两天没有吃东西,行军到浩州才得到食物,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都来投降。刘武周害怕,逃到突厥,他手下的将领杨伏念献出并州投降。
颂词说:唐拥有天下,传了二十代,其中值得称颂的有三个君主,唐玄宗、唐宪宗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太宗的功业,真伟大啊!他打败腐败的隋朝,功劳可与商汤、周武王并列;达到治理的极致,差不多和周成王、周康王一样。自古功绩和品德都高,从汉到现在,没有这样的人。《春秋》的标准,常常对于贤能的人要求严格,因此后代的有道德的人想要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没有不对此叹惋感喟啊。
11、颔联先写树木摇落变衰的“秋色”,接着写夕阳余晖中的群山,这里树木与群山、“秋色”与“落晖”是静景;颈联着力刻画山野放归的场景,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使得整个画面动与静搭配,恰到好处,自然和谐。(赏析要注意体味颔联中的名词树木“秋色”、群山“落晖”静景的意味,体味颈联中动词“驱”、“返”、“带”、“归”动景的意境。)
12、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注意联系注释提示,紧扣诗中抒情句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关于诗中“采薇”典故的理解历来有争议,诗中表达的主题是“欲何依”、“无相识”,诗人并不满足于归隐,他在东山转来转去,是觉得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物,可见,“相顾无相识”的“识”不仅指认识,还有不被牧者、猎者赏识之意。若说出这层意思,也算正确。)
【鉴赏】《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tag: 测试题 考试题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