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www.jiaoshi66.com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解析:C项,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B项,均为“就”。A项,前者是指示代词“这、那”;后者是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C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转折连词“却”。D项,前者是介词“为了、因为”,后者表被动“被”。
答案: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解析: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行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D项,前者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义”;后者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言”,所以是正确的。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解析:B项属张冠李戴的错误。张养浩并没有“直接”给皇帝上疏,而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
答案:B[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真正能反映王禹偁诗歌艺术造诣的,是那些描绘山水景物、抒发内在情怀的作品,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又如《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14.试比较王禹偁《村行》《寒食》这两首诗的语言上的相同点。
解析:可以从语言表达的叙述风格、语句格式及语句表情达意的效果几个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语言浅切,叙述从容连贯;诗中的对句,虽工整却颇为自然,让人感到亲切而不吃力;浅易流畅、娓娓道来,颇有情味。
读书做人
明代于谦有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tag: 新建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