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测试题:东山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

高二语文测试题:东山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721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二语文测试题:东山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

  ③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④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⑤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是,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好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⑦“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⑧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10.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11.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芒种

  周海亮

  (1)小满过后是芒种。芒种,该种庄稼了。

  (2)却没有庄稼可种。土地被炮火翻起一层,又翻起一层。焦土上散落着弹壳,弹片,水壶,断臂,炸烂的脑袋,凌乱缠绕的肠子。远方,有河。河套里,有芦苇。那里不是战场,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

  (3)山子趴在芦苇丛中,听潺潺的水声。他感觉自己就要死了。他受了伤,白森森的腿骨上,落几只贪婪的绿蝇。他抬手去轰,却轰不走。他就不轰了。他不敢碰自己的骨头。

  (4)山子是被打散的。两天前,山子拖一条伤腿,钻进芦苇丛,就一直躲在里面。他听见远处有队伍打过去,几小时后,再有队伍打过去,半天后,又有队伍打过去。终于,枪炮声稀下来,直至沉寂。却不敢爬出去。山子搞不清楚,现在,这里是红区,还是白区?

  (5)离他不远处的芦苇在动,有节奏地,窸窸窣窣,窸窸窣窣。

  (6)山子端起枪,闭上一只眼。手指扣紧扳机。身体绷紧成弓。山子没有开枪。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山子一直在等。他不敢开枪。芦苇丛很密。他不知道对方是谁,自己人,还是敌人。他终于发现对方的脑袋,看清对方的军装。几乎同时,对方的枪口,几乎顶上他的脑袋。

  (7)山子还是新兵。

  (8)两个人近在咫尺。他们狠狠对视着。对方的枪,几乎触及山子的眉心;山子的枪,几乎碰到对方的牙齿。山子牙关轻颤,听到的却是对方沉重急促的喘息。山子恐惧到极点。他想扣响扳机。可是他想起家乡的妻子。这么近的距离,两个人,必将同归于尽。

  (9)山子不想死。他没有开枪……

  (10)山子集中意志,盯着对方的脑袋。那脑袋变得模糊,又变得清晰,变得很大,又变得很小,变得很近,又变得很远……太阳渐渐毒热起来,山子的神志开始恍惚。好几次,他的面前,突然翠绿一片,火红一片,金黄一片,漆黑一片

  (11)对方突然笑了。扔下枪。

  (12)那一霎间,山子想扣响他的枪。他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他甚至看到对方的脑袋爆开,溅出红和白的血。可是他的手指突然僵直,不能弯曲。

  (13)对方爬到山子面前,他说,咱们都不是打仗的材料,是受害。

  (14)山子的枪,顶着他的嘴。他的口水,将枪口打湿。

  (15)他伤得很重。一条腿肿得很粗。溃烂处流着腥臭的脓液,爬着密密匝匝的蛆虫。他从山子面前爬过去。爬几步,停下,解开干粮袋,留下一块饼。他说,谢谢。然后,继续爬。

  (16)山子的枪,始终瞄着他,直到他彻底消失在芦苇丛中。

  (17)那块饼,救了山子……

  (18)几个月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山子再一次发现他。他的头歪着,脖子上,两个并排的枪眼。身上到处都是血。血已凝固。他像个千年的陶俑。

  (19)那两枪,也许是战友打的,也许是山子打的。

  (20)山子想起他爬走时,还说过一句话,就哭了。

  (21)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始对战场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了战争凄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悲怆基调。

  B.负伤的山子在僵持中,神志开始恍惚,体现山子的紧张,他毕竟只是一个新兵。

  C.“他”杀死山子轻而易举,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负伤太重,希望借此能获得山子的高抬贵手。

  D.文章中有许多关于芦苇的描写,如“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这些描写为山子在芦苇丛中躲藏以及山子和“他”在芦苇丛中相持等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设计合理可信。

  E.“他”的饼救了山子,而山子却很可能是杀死他的凶手,可见战争让山子变得冷酷无情。

  14.从小说看,山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小说结尾提到“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请结合小说,探究这句活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问答问题。(10分)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今有“冲冠一怒为红灯”:7月9日晚,兰州一老人手拿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直到目前,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7月12日《兰州晨报》)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

  “拍砖”老人,年过七旬,“一砸成名”。面对记者老人坦承:“我只砸车体,不砸玻璃,砸玻璃会伤及路人和车内的人。计划中,打算连砸一周。”看来老教师粗中有细,砸车是“有预谋”的,而非一时冲动,见车就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二语文测试题:东山二中2017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