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都城临安的许多特点与北宋都城东京相同。另外,还要知道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南宋的经济,包括都城临安的商业仍处在继续发展之中。南宋虽偏安于东南一隅,但由于这时南方的经济早已超过了北方,并且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因此封建经济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二是南宋都城临安在商业发展上,具有比北宋都城东京更有利的地理条件。临安襟江抱湖,内有运河通航,外接海洋商舶,交通极为便利。又地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农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使它的商业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生活气息更为浓厚。汉唐时期的都市生活,为少数特权人士所享有,
这些人很少与其他一般人相混杂。北宋时期,由于一般平民的兴起,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开始欣赏并有选择地采用了某些平民的生活方式。南宋时,这种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临安街头和许多场合,达官贵人与一般平民相混杂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的产物。五代末年,包括四川在内的江南地区已开始发行铁钱,与铜钱兼用。北宋初年,宋政府曾一度设法把铁钱淘汰。但是,由于北宋小农经济日益卷入商品交换关系,不久出现了铜钱铸造额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情况,于是北宋政府不得不重新使用铁钱,并强行划定四川等某些地区为铁钱流通区域。四川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自守,战祸较少,社会经济未受严重破坏。人宋以后,四川和外界的藩篱被消除,贸易更加繁荣,而交换媒介却反而只许用铁钱。铁钱与铜钱轻重大小相等,但需10枚才能抵1枚。铁钱如此不便,于是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就应运而生了。学习这一内容时,只需要记住交子出现的时间、地区以及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海外贸易的兴盛” 这一目,需要记住宋朝三大港口、市舶司的设立和中国输出的两种主要商品。另外,要了解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和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1)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①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宋朝时,契丹、党项、女真各族相继在北方及西北兴起,各自建立了与宋朝对立的民族政权,致使宋朝与中亚诸国的陆路往来实际中断,宋朝必须通过海路去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其中;以南宋显得更为突出。
③宋朝掌握了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仅能造坚固巨大的海船,使用先进的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熟练地掌握了海洋季节风的规律,充分利用它来保证航行或缩短航期。
④宋朝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2)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①活动范围广。东起日本和朝鲜,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海船抵达,而上述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商船也常来中国港口停泊。南宋时,来中国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商人出海贸易所到的国家也有20多个。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区)、阉婆(印尼爪哇岛中部)、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和高丽、日本等。至今上述广大地区仍留下了不少宋代铜钱、瓷器等遗物,就是当时海上频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观看《宋代海外贸易》地图。
②贸易方式多。分官府、私商、沿海无地农民三大类。官府经营的主要是以“朝贡”和“回赐”的方式进行的政府间的贸易。宋政府对外国政府以“朝贡”名义送来的货物,不仅给予减免征税的优待,而且还往往以高出原物价值的钱和物给予“回赐”。有时官府也直接派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活动。私商经营需要巨额资金.大商人不是权贵官僚指派的代办人,就是地方上的富家大姓,他们自己拥有海船,招聘船员,并有能力购置大量货物。中、小商人的经营条件和规模,往往与前者相差甚远。沿海无地农民大多是出于无奈,以微薄的资金购买有限的货物,然后搭乘别人的商船出海贩卖,很少有发大财的,更多的是流落他乡。
③出现一批重要外贸港口。最著名的有泉州、广州、明州三大港。泉州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始于南宋末年,后来元朝时达到了极盛。它们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在宋元两代历史上,外国与中国间的距离,就是以泉州为起点进行计算的。明州主要与日本、高丽贸易,规模要略小些。
④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唐代曾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北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九处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司的职能有:a.检查进出海港的所有中外船舶,以防非法物资进口及铜币外流。b。征收进口税,将征税所得货物上缴。c.收购政府规定的专卖晶,如象牙、犀角、乳香等。d.接待外国贡使及监督、管理和保护外国商人。市舶收入在宋朝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高宗南渡初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宋朝习惯上把外国商人称为“蕃客”,把蕃客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为“蕃坊”。蕃坊的出现和宋朝政府对蕃坊的妥善管理,既反映了宋朝政府对蕃客采取了宽厚政策,同时也反映了蕃客定居中国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的历史事实。
5.《元朝的统治》
蒙古族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从事游牧和狞猎。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灭亡了南宋,统一了全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这一目包括两个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世纪时,随着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奴隶、牲口和财产,彼此展开残酷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教材引用《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诗“星天旋转,诸国争战……” (谢再善译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49到250页),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全蒙古的统一,结束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使他们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正是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阅读叙述成吉思汗幼年经历及其性格的小字。②蒙古政权的建立。观看教材图画《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强大之意,一说原意为大海)和课本彩图《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从而使蒙古结束长期混战的局面,并摆脱金朝的压迫和奴役,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这里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蒙古对西夏、畏兀儿以及后来对金和南宋的战争,是我国国内的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不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之类的提法。当然,战争的双方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如蒙古对金的战争,原是为了摆脱金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这是正义的。但是后来在战争过程中,蒙古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大肆掠夺和屠杀,把民族压迫的枷锁反过来强加于其他民族身上,对此汉族和其他民族进行反抗,这也是正义的。战争的结果,元朝统一了中国,其历史意义应该充分肯定。第二,在元朝建立前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多次发动西征,并向东向南攻占高丽、安南、缅国,进攻日本、爪哇,这些都是对外国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
“元朝统一全国” 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元朝统一全国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在学习时,通过阅读教材要了解元朝统一全国的经过。回顾晚唐以后我国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要理解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关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可通过观看《文天祥》的图画,阅读《过零丁洋》的两句诗和叙述文天祥生平事迹的小字,认识到文天祥反对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坚持民族气节,也是正义行为。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包括两个内容:学习行省制度时,要观看教材中的《元朝疆域》图。将元朝的疆域与汉、唐版图进行对比,指出它比汉、唐盛世的版图更为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周围的大片地区划归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辖。连以往一直相对独立的云南,也正式归中央管辖,设置了行省。对澎湖和琉球(台湾),则在福建行省(有时并人江浙行省)之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西藏也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元政府在那里派有官吏,驻有军队,实行有效的管理。学习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可联系三国、隋朝时大陆同台湾加强联系的历史。学习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可回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认识到西藏此时已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观看《八思巴朝见忽必烈》的插图,以便加深印象。元朝的行省制度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
tag: 教学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优秀教案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