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教案 | 人气:473

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 骢 倩(婧) 迍 钏 靥(魇) 揾 

谂(捻) 携(隽、镌) 泠(伶、拎) 霭(蔼、谒) 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