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章的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能力目标:
⑴在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⑵借助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3、道德情感目标:
⑴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基础性原则,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选择性原则,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⑴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探索问题。
⑵多媒体网络提供学习材料,学生个人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 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①水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②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膜的过程
③钾离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提问:①这三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相同吗?
②这种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决定的?(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回答)
2、学生学习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下是课件内容:共有七个站点
站点1: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问题①:该实验可说明什么?
问题②:一般说来,要研究某一物质或物体的分子结构首先要弄清其化学组成成分。为何E.Overton不用化学分析方法去弄清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站点2:20
问题①: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问题②: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站点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两层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排列成怎样两层呢?
站点4:展示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后拍摄的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1959年,J.D.Robertsen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
问题①:单位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题②:单位膜结构有什么缺陷?
站点5: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问题:该实验可表明什么?
站点6: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
问题:说明什么?
站点7: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问题: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②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③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的?
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八)板书设计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
2.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 蛋白质分布:覆盖、镶嵌、贯穿
4.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上一篇:“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说课稿
tag: 初中生物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模板,生物说课稿,说课稿 - 物理|化学|生物说课稿 - 初中生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