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学习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重点点拨、难点阐释、疑点探究与亮点品味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重点点拨、难点阐释、疑点探究与亮点品味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学习 | 人气:141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重点点拨、难点阐释、疑点探究与亮点品味,

  一、重点点拨

  问:同是写“重阳”,这首词与以往古诗词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答:古诗里有关重阳的名作很多,但大多蕴涵伤感、悲凉的情感。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苏轼的“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不外乎花酒空愁,满怀岑寂。
  古代诗歌咏“重阳”,大抵离不开登高、赏菊、吟秋等内容,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也不例外,但他全然没有以往古诗的那种伤感,而是以一种欣喜爽朗的心境赏味一年一度的重阳秋景。对战地秋光的描写一扫悲凉气息,表达出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贯穿着毛泽东同志那种超越个体与现实的历史巨人气度。这首诗作篇幅短小,形象极其简略,其主旨也非阐发哲理,然而就在这信笔挥洒中却折射出诗人独特非凡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这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这首词,一开头提出了不少古代诗人咏叹过的问题———人生是短促的,自然界是无穷尽的。古代诗人面对这个问题,免不了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即使碰到像阴历九月初九那样的重阳佳节也不例外,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感叹人生短暂。
  作为伟大的革命诗人,毛泽东面对这个问题,就表达出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一种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诗人在重阳节赏菊花,虽然是在战场这样血雨腥风的环境里,却充满着乐观昂扬的情绪。人生是易老的,天是难老的,所以年年的重阳佳节同样显得美好,又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更应该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最壮丽的革命事业,不能让它白白浪费掉。这里作者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沉思静想,我们是不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感受的。

  二、难点阐释

  问:“黄花”是有关“重阳”的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而在这首词中作者赋予这一意象怎样的新意?
  答:“黄花”即菊花,历来文人咏菊的意趣多尚淡远高雅的韵致,而由“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里的“黄花”既非傲兀“东篱”,与隐士争高;也非“帘卷西风”,与美人比“瘦”。它野生野长,自在大方,以自己天然的“香”(不是若有若无的“幽香”,而是“分外香”,于此窥见诗人感受的强度),芬馥于战地。它与红旗、战马、霜矛、雪剑之属共同构成一幅异样情调的“战地重阳图”。它从传统的隐士美人的篱下客,变成革命的热情的呐喊者。这就是本词赋予“黄花”的与众不同的含义。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问:作者在下阕中为什么说秋天的风光“不似春光”?
  答:毛泽东这首词的下阕也写秋,却指出它比春光还可爱。作者选取了最足以代表季节变化的景物———秋风。秋暑因秋风而消,秋声由秋风而起,无限秋光,总是由秋风造成的。秋风又有什么特点呢?词中的一个“劲”字颇有深意。柔和的春风,只能“吹皱一池春水”,秋风却使得“洞庭波兮木叶下”,多么强劲有力!作者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于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更会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三、疑点探究

  问:“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中间都用了句号,能不能改成逗号?
  答:这首词里这两个标点值得注意,一般的念法,这两句都连着念,中间没有停顿,那么诗人为什么在这里用上两个句号呢?这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标点是为内容服务的。诗人要分别把上阕和下阕中的两层意思分开。人生易老,自然难老,所以年年是重阳佳节,这是一般的感受;秋光胜似春光,这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要把这两种感受明确地分开来,所以用句号,同时用句号还可以把诗人独特的感受突现出来。

  四、亮点品味

  问:历来认为,这首词的末句中“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霜”字是炼字的一个范例,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郭沫若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青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成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秋天的画景,“万里霜”也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这一句所写的秋色十分鲜明绚丽,说它“胜似春光”是很确切的。“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押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在这里,确实是一个炼字的范例。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重点点拨、难点阐释、疑点探究与亮点品味》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