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下册开学检测试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下册开学检测试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962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下册开学检测试,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两项是(4分)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王之涣的《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C.《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D.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E.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撰文指出,《凉州词》在各个版本中均写为“黄河远上”,只有《唐诗纪事》才写为“黄沙直上”。

  1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 “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持“黄河远上”观的人没有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也不能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主要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14.在第3节中,作者是怎样论述“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一观点的?(4分)

  15.本文第4节和第5节都谈到了与“黄沙直上”有关的地理天象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把选做题题号后的□涂黑。注意: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16—18题。

  伤 害

  王冬梅

  倾盆大雨赶在约会时间之前到了。

  巨大的雨点敲击着干燥的地面,那噼里啪啦的响声敲得她心惊肉跳。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笼罩了她。

  她没有回家,也没想到该回家穿件雨衣。

  她从容不迫地向约会地点走去。虽然在大雨到来的那一刻她就心怀恐惧,但她还是要去赴约,她希望出现奇迹。她得和他好好谈谈,四年的情意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何况当初是他追求她的。

  她默默地立在雨中,湿透的连衣裙裹在身上极不舒服。她知道他是为一个厅长的女儿背信弃义的,如果她去找他的领导,去他的单位大哭大闹,他指定挨批评,说不定会身败名裂。遗憾的是,她不是那种女人,她无论如何做不出来。

  暴雨如注。她已经等待了一个小时,希望的火花似乎早被雨水浇火了,可她仍不死心。她走下人行道,向他应该出现的方向张望。

  脖子望酸了,依然没有他的踪影。等待的时间是这样的漫长!

  她转身迈步,就在这一瞬间,身后一辆倒骑驴车碰到她的身体,将她撞倒了。随着一声惊叫,车座上跳下一位小伙子,他疾步走来抱起她,围着她看:“撞哪了?撞坏了没?”

  她觉得腿疼,他也看到了,丝袜完全擦破,鲜血冲出血管却没有完全冲出皮肉,在皮下淤成紫一块青一块的斑迹。

  他嚷着要带她去医院。

  她执意不去。

  他说:“去吧!我求你啦!我从来没伤害过女孩子。我母亲对我说过,世界上你可以做很多坏事,就是不能伤害女孩子。”

  她的心一子受到强烈的震撼。

  他以为她同意了,扶她上车,他要推她去,她说:“不!这就够了。”

  他看出她内心的激动,有点莫名其妙,她只好又对他说:“你去吧,我还要等人。”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走前留下了自己地址、工作单位和姓名。他说了三遍,她却什么也没听见。

  雨依然很大,整个夏天也没下过这么透的雨。

  她在大雨中又等了两个小时,最后不得不悲哀地告诉自己,他不会来了。

  这场该死的大雨!

  雨水顺着她的头发滴落在脸上,像泪珠似的在她脸上滚动。

  她觉得心里很苦。

  她是资本家的女儿①,她一岁时资本家死了,临死前对母亲和哥哥说: “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千万别让她受苦。”

  两天后,她收到他的一封信,只有一行字:天公不作美。算啦,不谈了。

  她看了三遍,看懂了。她的耳边同时响起了另一个声音:世界上可以做很多坏事,就是不能伤害女孩子。

  眼泪终于滚出眼眶,把那页薄薄的信纸打湿了。

  (选自《掌上玫瑰: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中国卷》)

  [注]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阶级斗争扩大化,讲出身论成份,地主、富农、资本家被认为是人民的敌人,是受专政的对象,本人及其亲属没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16.小说中多次描写了大雨,请对其在整篇小说中的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17.小说中两次出现了“世界上可以做很多坏事,就是不能伤害女孩子”,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5分)

  22.你对前男友抛弃女主人公的做法有何评价?(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篇传记,完成19—21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下册开学检测试》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