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歌鉴赏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歌鉴赏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人气:757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歌鉴赏,


孟浩然唐五言律诗:《临洞庭上张丞相》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上张丞相》参考注释:
     ①涵虚:水汽浩茫。
     ②云梦泽:古大泽名。
     ③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④济:渡过。
     ⑤端居:闲居。
     ⑥坐:因为。
     ⑦徒:徒然。
     孟浩然唐五言律诗:《临洞庭上张丞相》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为了碍于面子,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www.jiaoshi66.com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tag: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考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相关分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