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线索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线索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 人气:198

标签: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线索,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1.近代史上的中外经济关系

  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在近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一内容又与世界近代史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知识掌握中应结合世界近代史部分与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进行全面的理解。近代史上中外经济关系的总体特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一系列经济特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等资源,形成了近代中外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中的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倾销,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开设丁厂的特权,利用中国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取得巨额利润,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在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经济权益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最突出的表现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沦陷区经济资源的掠夺。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应把握两个方面。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和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经济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丧失,日益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自己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压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落后。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侵略过程中,客观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中国由此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侵略的同时将近代生产技术带人中国,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近代以来的农业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代以来的农业发展也经历了经营模式的变化。

  第一,近代的农业问题近代农业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商品倾销对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客观上促使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但近代农业发展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封建地主经济,另一方面也受到外国势力的掠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2)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近代史上,封建地主经济的延续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同时也成为封建势力生存的经济基础。由此,近代土地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是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经济,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消除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完成近代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同时,土地问题的解决还能够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调动其革命积极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在近代史上,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天国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这一设想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实际是一种空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通过国家赎买土地的方式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一主张并未实行。中国共产党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

  要保证。

  第二,建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完成了近代以来的反封建任务,解放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但从长远看,土地改革后形成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造。“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党和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丁业化发展的需要。1958年,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失,导致1959-1961年发生三年经济困难。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现代化程度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近代以来的工业化问题

  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下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第一,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工业化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方面知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中的洋务派官僚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为实现“自强”的目的,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同时开办新式教育,选派留学生出国,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洋务运动首次采取近代生产方式进行工业生产,其举办的新式教育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技术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企业采用封建衙门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同时,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未以近代工业带动社会经济向近代经济的全面转化,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近代工业化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由民间创办的近代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60年代,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诱导,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受辛亥革命的鼓舞和“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以轻工业为主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时期,企业数量增加,近代工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展开的,其发展始终面临不利的环境。其不利因素主要有:

  (1)近代丁业自身具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弱点,对外国资金、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致使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中的自然经济成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阻碍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利益,排挤民族工业。

  (4)长期战乱,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严重破坏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建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建立国营工业、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为全面开展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基础。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制定、实施了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精力进行重工业建设,建立了一批大型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工程,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后期,出现了追求速度,经济比例失调的倾向。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至1965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全面经济建设,在钢铁、能源、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一时期由于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建设速度,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工业建设中强调“以钢为纲”,导致重工业畸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十年“文革”期间,社会动荡造成工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对外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工业化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建国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问题与当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主干知识和线索》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