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渔父教案2,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蔡琴演唱的 《屈原》创设意境
一.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课件展示)
生齐读 ,同时将字词句上仍存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 渔父——淡然,声音悠长)
教师做朗读评点:很有感情,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语气把握也很到位。
2、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尔而笑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的形象:
A.肖像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的形象:
A、肖像 动作
“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B、语言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五.探究与争鸣 【小组讨论展示】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在国破之日即是屈原直面人生之时他可以选择:
A以死殉国 扞卫尊严 B隐忍苟活 修学着述 坚韧执着
C隐遁江湖 豁达潇洒 D 另择高枝 灵活变通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实现他的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讨论明确】:
以死殉国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是复兴楚国、统一天下,并且一直都在努力执着追求着,正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表明他与楚国“同生死、共存亡”的立场之外,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
..
www.jiaoshi66.com
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
隐忍苟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