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新闻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这篇新闻的标题很有特色,请选出对标题理解正确的选项( )
A.作者没有说“再见”,而是“别了”,这是中国对殖民者、对殖民管制坚定的拒绝,是对中国保持国土完整的坚决态度。
B.船曾经是大英帝国的侵略工具,而“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担任着这次交接仪式的重任,可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一个象征。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C.“不列颠尼亚”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而英国在香港的管制也是在1997年结束,这一巧合暗示着大英帝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D.这个题目虚实结合,既描述了事实,又揭示出深刻的寓意。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么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6.为什么作者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尾处作者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开头结尾处都写到了如今的奥斯维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线部分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布热金卡应该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能否去掉加点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第三段压缩成一个单句,不超过40字。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12.新闻往往是报道最新鲜的事实,而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连题目也在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这样的情景使人们终生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 资源 高一语文 练习题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