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逃亡。(2)复兴。(3)事奉。(4)考虑
7.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
8.B(提示:“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句是叙述楚昭王的困窘境遇。“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句则表明秦哀公出兵救楚。“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之患也”句是向秦哀公陈说吴灭楚后会成为秦的祸患。)
9.C(提示:“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说法有误。“秦伯使辞焉,日:‘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句的记叙更能说明这一点。)
【探究应用】
1.(1)示例: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
(2)示例:上联:佚之狐临危荐勇士,慧眼识才下联: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郑
2.提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从秦国的角度看,秦穆公撤军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故其撤军无可厚非;从晋国的角度看,秦晋已结盟,烛之武是在挑拨离间,秦国撤军是一种背叛行为;从烛之武的角度看,说退秦军则是为了国家利益,天经地义……
5 荆轲刺秦王
【积累整合】
1.yè lù mò zhèn tǎn è zhǐ wǔ cuì jī jù chēn nánɡ dǐ
2.(1)cù通“猝”,突然。 (2)wèi赠送。 (3)yuè通“悦”,喜欢,高兴。
(4)tì眼泪。 (5)chì叱责。 (6)chuānɡ伤。
3.(1)掠夺,夺取。 (2)通“震”。 (3)通“已”,已经。 (4)礼品。(5)通“返”。 (6)以……为迟。 (7)用匣子 (8)倒下
4.
成功同“现”,显露旧举起
靠近会见陈述身子向上起
上被列引用
不过,只是靠近
拜访并,列
回头等到
5.D
6.(1)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2)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3)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4)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感悟鉴赏】
1.C(“函”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项中的“于”是“对”的意思,其它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更富有表现力。因为这里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的节奏则显得舒缓得多。“斩”比“杀”显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较之“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惊魂未定,与上文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相呼应。
7.(1)即使这样。(提示:“虽”“然”在古代是两个词。) (2)派遣。出使。(3)违背。轻视。
8.(1)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9.(1)你最好将安陵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人,刺杀你。
10.C(提示: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假,想霸占安陵是真。安陵君识破了秦王的用心,“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是安陵君对付秦王的借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从侧面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6 鸿门宴
【积累整合】
1.zì xì zhì jì xiǎnɡ zhī dàn zǔ
2.(1)shuò屡次。 (2)wànɡ称王。 (3)yù告诉。 (4)dānɡ抵挡,阻挡。 (5)jiàn小路。这里是抄小路的意思。 (6)duó估计。
3.(1)wéi做。 (2)wèi替,给。 (3)wèi被。 (4)wéi认为。 (5)①wèi替,给。②wéi提出,做出。 (6)①wéi是。②wèi句末语气词。
“为”的读音规律:作动词时读wéi,作介词或语气词时读wèi。
4.(1)距通“拒”,内通“纳” (2)要通“邀”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郤通“隙” (6)坐通“座” (7)内,通“纳”
5.
驻扎及、比得上禁得起助词,无实意
军队往、去尽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军营像优美的到,往……去
心意,意图辞别,辞谢
神情,神态感谢
料想,意料谢罪,道歉
6.(1)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 (2)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3)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 (4)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 (5)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7.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感悟鉴赏】
1.C(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A(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的是以勇武示人,也是为了引起项王的注意)
3.说法相似,说明刘邦阵营内部已达成了统一的口径,团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刘邦说这番话意在替自己辩解、开脱,希望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强调自己“不敢倍德”。这是刘邦“以屈求伸”的权宜之计。樊哙说这番话则是据理怒斥项羽,责之以“义”。摆出与怀王之约,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再说刘邦虽早入咸阳,却“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明其劳苦功高,也满足了项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明智之举。
4.勇猛、豪爽、粗中有细
5.B(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
6.(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购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7.D(“指王翳日”意思是“指给王翳说”,“指”后面没有省略的成分)
8.B(“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探究应用】
1.(1)杜牧的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的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的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有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有英雄气概。
单元达标
1.B(A项中“参乘”读“shènɡ”,“郦山”读“lì”;C项中“须臾”读“yú”;D项中“骨髓”读“suǐ”)
2.C(A项中“焉”:哪里;B项中“谒”:请求;D项中“使”:“让”的意思)
3.C(A项第一句中“因”的意思是“依靠”,第二句中“因”的意思是“趁机”;B项第一句中“亡”的意思是“逃跑”,第二句中“亡”的意思是“灭亡”;C项中两个“然”的意思都是“然而”;D项第一句中“举”的意思是“全”,第二句中“举”的意思是“尽”)
www.jiaoshi66.com4.D(A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C项“以为”——古义是把……作为。今义是认为。)
5.D(A、B、C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6.C(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7.(1)劳苦功高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秋毫无犯 (4)四面楚歌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8.(1)风萧萧兮易水寒(2)大礼不辞小让(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乱易整,不武
9.(1)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日/非然也。
10.(1)替。 (2)游说。 (3)希望。 (4)把……作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 资源 高一语文 练习题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