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3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225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3,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4.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 
    学 
    重 
    点  1.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学习本则新闻的独特写法。 
    教 
    学 
    思 
    路  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②说——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③读——以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④析——合作交流探究。 ⑤写——写出所思所感所悟;⑥课堂小结。 
    主要 
    教学 
    方法   
    老师点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在教学中,将读与写,表达与沟通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 
    学 
    资 
    源  教材 
    影片《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 
    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课题。                                                        学生静心感知  1. 引导学生入情,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2. 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二、 
    说——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 
    提出问题,分组交流: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2.让小组派代表,以“我所知道的奥斯维辛”为开头,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 
    提示: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诺维斯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在这里丧身。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这里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3.教师积极引导,对奥斯维辛作必要的补充介绍。 
    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学生搜集有关等资料,交流发言。  1.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 
    2.       让学生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三、 
    读——以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默读,同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推荐一名学生充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要求把握播报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情感。 
    3、同学们认真听播报,并对播报进行评议。 
    学生可能作如下发言: 
    生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所以,这里要读得厚重,读得深沉,以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生2、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所以,这里语调要低缓,要读出哀怨、读出期盼。 
    生3、------- 
    4、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播报作简要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评点很到位。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但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同时使文章意味深长,所以读时,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节奏和情感变化。 
    学生感知并朗读课文,对朗读情况进行评议。  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 
    析——合作交流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探讨。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讨论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讨论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3》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