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988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

24 秋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解决办法:
组织学生诵读、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感受、领悟。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外选读《庄子》中的篇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请读《秋水》。
二、诵读、理解
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释义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海神名。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第二次诵读,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第三次诵读,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三、积累
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2.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3.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4.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6.虚词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当作“在”讲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性贪而狠  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


                               见笑大方

※资料库
一、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秋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