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四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四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956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四,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陶望龄语
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语
柳州作《非国语》,而文学《国语》。
──刘熙载《艺概·文概》
此书不专载事,遂称《国语》。先儒太史公变编年为杂体,有作古之材。以余观之,殆仿《国语》而为之也。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引戴元语
三、课文删节的部分
《勾践灭吴》原文较长,选入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文作了删节。共删去了两段。一段是大夫种的说辞: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被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三江:说法不一,一说指吴江(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一说指岷江、松江(吴淞江)和钱塘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上党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虽悔之,亦无及已: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已,同“矣”。〕。”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太宰(pǐ):即伯,太宰为官名,吴国大臣。〕,曰:“子苟〔苟:如果,假如。〕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成,达成协议,讲和。去,离开。〕。
另一段是夫差对勾践的请辞:
(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请达王甬、句东:我要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达,遣送。甬,甬江。句,句章(现在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吾与君为二君〔吾与君为二君:意思是说,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礼先壹饭:按长幼之礼说,我(夫差)比您(勾践)多吃了几年饭,年岁大一些。这是想以长幼的关系请求饶恕。壹,同“一”。〕也矣。君若不忘周室〔不忘周室:吴国是周朝的同姓,所以夫差这样说。〕而为弊邑宸宇〔为弊邑宸(chén)宇:做吴国的庇覆者。弊,也作“敝”。宸,屋檐下承接流水的东西。宇,屋边,檐下。〕,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其次也:进驻呈历都城吧。次,舍,驻。〕。”(遂灭吴)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四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四、《勾践灭吴》赏析(张相儒)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三说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在锤炼语言方面是讲究字约义丰的。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看外交辞令,确实是巧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四》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