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292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