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六六教师之家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230

标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
  
  
  第三单元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一般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
  3、学习驳底细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释题,介绍作者。
  鲁迅
  四、读课文。(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摆了敌论的观点和依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作出结论。
  六、练习。
  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内容提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什么依据?
  (1)自夸“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什么开头就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树立“箭靶”,为后文的批驳做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反驳的?
  (直接反驳论据)
  2、怎样反驳论据?
  (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故此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4段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敌方的三个论据进一步推论此为“发展自欺力”,而非是失掉自信力,即敌方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也就反驳了敌方的论证过程,使其论点不攻自破,揭露了敌方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简接反驳的过程。
  1、第6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2、这部分提出什么论点?
  (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列举了什么事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关于“愁眠”
  新解:1、“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无余,索然无味了。
  2、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一切事物才有活力,生出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
  4、“孤山”很可能后知,“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睡下并无矛盾。
  结论:新解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新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设计全集》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九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