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宽容》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宽容》教学设计之三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171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宽容》教学设计之三,


 《宽容》序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本序言的独特写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深刻的哲理。
(二)训练学生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的内容的解释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关键性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宽容>序言》采用寓言故事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序言,一般是介绍,推荐某一著作,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目的和写作过程,有时也交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著作。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好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哲理性散文。作者以巨大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典型形象地概括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读着序言,我们仿佛看到了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最后被教廷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看到了肉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仍坚持真理的意志毫不动摇的伽利略。房龙的序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房龙的这种寓言故事的写法,还增强了序言的可读性,正如郁达夫所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二)“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一句,对揭示文意有什么作用?
课文句句含蓄隽永,但唯有这一句应特别值得注意,因为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了文意,把握了中心。由于受认识的局限,人们接受真理总要有一个过程,加上顽固旧势力的镇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我们往往是无法接受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这正是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房龙和《宽容》。
亨德里克 房龙(1882~1946),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青年读者所喜爱。他的著作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也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房龙在这本书中,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课文就是这本书的序言。
(二)情节结构。
1.各小节大意。
第1小节: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2小节:写一个敢于离开山脚的漫游者,回到了山谷。
第3小节:写漫游者讲述山那边的新鲜奇妙的景象,写他愿意带领大家奔向那幸福的远方。
第4小节:写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大家杀死了漫游者。
第5小节:写无知山谷爆发特大干旱,饥民遍野。
第6小节:写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第7小节:写终于爆发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第8小节:写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新世界的绿色牧场,又过着幸福的生活。写人们意识到杀死漫游者是个错误,感到内疚。
第9小节:写人们立碑纪念先驱者。
第10小节: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2.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分(第2~4小节):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第三部分(第5~9小节):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的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第10小节):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内容分析。
1.重要语句的分析。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它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写法,因此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及对含蓄内容的解释就觉得很重要。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小溪”“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为什么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一定是屈服和失败呢?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样,悲剧就形成了。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为什么“失望”?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要想事后不内疚,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我们应当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5)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这句话“不过将来”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的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2.课文整体说明。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很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性散文。篇末说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的确,这个故事非常典型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
在这个故事中,勇敢的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人们。面对宣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终究得到人们的尊崇。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宽容》教学设计之三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那守旧老人举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亵渎者,在他们眼里,先驱者犯下了弥天大罪,法不容赦。而无知的人们一时也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在新思想面前,竟发出“恐怖的吼叫”,盲从守旧老人,用沉重的石块砸死先驱者,抛尸山脚。
但是,真理终究是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传统秩序,走上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作者希望,这样的事情将来不再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不再发生呢?作者留下了发人深省的问题,答案隐含在序言之中。这个答案也正是文意所在。
(四)训练重点说明。
把握本文的意思,就要吸取这个故事的教训。先从各方面加以分析,然后找出根本点。
第一,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
作者明明白白地把故事中人生活的山谷称之为“无知山谷”,把他们的统治者称之为“守旧老人”。他们的视野多么狭窄,他们的知识多么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一场干旱,就一筹莫展,除了幻想,唯有坐以待毙。他们的生存空间多么狭窄,他们的生存方式多么原始。所谓“宁静”,是死水般的停滞;所谓“幸福”,是麻木不仁的满足。
但是,更为荒唐的是,无知者不以为无知,持偏见者不以为偏见,相反,他们把固陋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教训就是,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
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与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教训就是,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的。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宽容》教学设计之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